过刊目录

  • 2020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5-29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储节旺,郭春侠
    2020, 43(5):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2019年底始露端倪的重大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1月底全面爆发,2月底最为严峻,至3月中旬渐趋缓和。在应对这场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数据管理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使疫情的精准判断和应对成为可能。[方法/过程]通过分析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对过程中数据监测和数据利用等相关文献,着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管理实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数据管理体系框架。[结果/结论]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管理实践表现有:相关主体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多渠道发布范围不同深度各异的数据;部分数据实现融合关联,并积极推动数据的开发利用;初步实现基础健康卫生知识共享,利于个人自我防控;通过数据管理助力科技攻关,加速疫苗药物研发;一定程度上符合开放的标准性,方便疫情数据复用。结合相关理论,构建出包括疫情数据管理主体、客体、环境和过程的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数据管理体系框架,以该理论框架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管理若干思考。
  • 论文
    韩玮1,2,陈樱花3,陈安1,2
    2020, 43(5):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社会公众主动申请公开信息的需求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精准供给的匹配度不足,而当前学界从公众关注视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的关键要素及策略的探讨也较少,难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的公众满意度。[方法/过程]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事件为例,梳理了关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内容与方式的文献与网页资料,运用问卷调查、KANO模型,从公众需求视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的内容与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的公众需求类型划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并基于满意度系数(SI)—不满意度系数(DSI)象限图,分析各类信息公开内容与方式对公众需求满意度的影响特征,并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治理策略,为政府部门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质效提供决策支撑。
  • 论文
    杜泽1,张晓杰2
    2020, 43(5):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发了席卷全国的网络舆情,如何合理把控网络舆情走向,有效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问题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方法/过程]文章构建了循证治理的动态平衡模型,从决策者能力、科学证据、公众价值的三维视角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并基于循证治理视域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研究为政府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全新思路:一是要完善府社沟通机制,推动公众价值融入网络舆情治理;二是构建非常态化舆情引导体系,彰显科学证据的理性价值;三是推动科学证据与公众价值双向互动,重视新兴媒体效能发挥。
  • 论文
    位志广,陈思,朱庆华
    2020, 43(5):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目前的文献中对于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建立科学完善的服务模式框架对于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分析了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研究趋势和主流方法,在厘清大致脉络之后应用内容分析法对模式内涵进行基于关键词的提取识别,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服务模式的框架。[结果/结论]内容分析法为手段构建的服务模式集成了不同维度的研究成果,既涵盖了已有的框架内容,又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 论文
    陈思1,赵宇翔2,朱庆华1
    2020, 43(5):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技术竞争情报已经远远超越了企业技术竞争这一范畴,而是延伸到更多行业层面。然而,对于产业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得到学者们足够的关注。产业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构建有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过程]首先回顾了学者们目前对于产业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在对不同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链的产业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结果/结论]文章提出了不同于传统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新模式,产业技术链、企业集群内部相互关系对于产业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重要性。所提出的服务模式丰富了产业技术竞争情报的理论研究,对于在实践中提升产业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
  • 论文
    吴琼,陈思,朱庆华
    2020, 43(5):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银发浪潮”的到来使得我国开展智能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备受关注的智能化终端,通过提升其竞争力,推进其在养老市场的应用和普及,对智慧养老的发展和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产业链理论,对我国老年市场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竞争情报进行分析,并对产业链外部环境利用PEST分析法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养老市场发展的产业竞争情报。[结果/结论]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养老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产业竞争情报应重点关注关键技术的革新与联通,以及养老市场对适老化产品的需求信息,从而提升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产业竞争力。
  • 论文
    孙明霞,陈斌,梁春华
    2020, 43(5):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基层情报研究人员的情报科研意识,形成情报科研工作体系,加强基层情报研究机构对情报科研成果的效用,文章采用艾森豪威尔法则、二八定律、非对称优势思想和系统工程思想,从提高情报研究人员认识、构建情报科研体系和系统规划情报科研内容3个方面提出了情报科研人员从“不会做”到“做到位”的方法,并确定了背景专业情报研究和情报科研工作的分配投入比例,以及分级开展具体情报科研工作的投入比例。
  • 论文
    梁春华,陈斌,李彩玲,邹志鹏
    2020, 43(5):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情报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在情报科研工作中引入系统工程V模型,构建了以情报科研需求为输入,以科研需求子体系、技术操作子体系、产品层次子体系为活动,以情报科研产品为输出的情报科研工作体系。以期为情报研究人员科学、高效地开展情报科研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 论文
    邹志鹏,陈斌,李彩玲,梁春华
    2020, 43(5):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情报科研工作实践提供经验借鉴,采用中国情报科研先进研究成果和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工作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总结出以需求感知与提出、需求调研与分析、课题论证与确定、课题研究与总结、报告构想与谋划、报告撰写与编辑、报告评价与改进为步骤的情报科研工作流程,并从定义、重要性和工作内容3个方面对总结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解读。
  • 论文
    李彩玲,梁春华,陈斌,邹志鹏
    2020, 43(5):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情报科研工作的标准能够提供情报科研工作输入、工作过程和输出的准则和依据。在对已有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学术论文标准/要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长期情报科研工作的实践,得出情报科研工作全流程内三个阶段(课题论证与确认、专业科研与总结、报告撰写与评价)的工作标准,以期更好地指导情报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情报科研工作质量。
  • 论文
    李北伟1,2,李阳1,李佳逸1,吕鲲3
    2020, 43(5):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特色智库管理创新提供了自上而下的动力。那么,如何让“智库”引领并服务国民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情报服务在特色智库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从信息安全观的视角出发,对智库与情报工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阐述了信息安全时代对智库情报服务的新要求。[结果/结论]从4个方面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情报服务建设的创新举措,发挥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保障、服务、支撑和引领的作用。
  • 论文
    周毅,袁成成
    2020, 43(5):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有在场和出场两种状态,对其历史与现实的总结是为在场,对新情境下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的重新发现是为出场。文章在对公共信息服务发展在场状态做出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出场的命题及其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认为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出场的内在逻辑是在作为“新情境”(自变量)驱动“公共信息服务”(因变量)变革的场域中,寻找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现存关键问题,讨论公共信息服务发展与变革的向度和行为。公共信息服务发展态势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是公共信息服务发展问题出场研究的重点。
  • 论文
    于施洋1,郭明军1,2,王建冬1,安小米2,吕品3
    2020, 43(5):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对接融合是大数据时代提升国家数据治理能力的战略支点。文章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融入价值理论,从协同域、价值域出发,构建了“主体、客体、载体”以及“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三体两向”分析模型,进而研究了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平台化对接的三种机制。依据该分析模型,对国内三类典型实践案例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各案例的机制与模式,指出了实践中的特点及不足,以期为今后开展数据对接融合理论探索及实践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 论文
    杨国立1,2,李辉3
    2020, 43(5):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军民情报学融合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环境倒逼的结果,是中国情报学特色发展的关键路径。进行军民情报学融合需要建立在双方融合基础之上,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基础可以为军民情报学融合策略建设提供依据。[过程/方法]着眼于军、民情报学内外部发展现状以及需求,从军民情报学关系、融合的理论基础、融合的动力、融合的活力、融合的文化基础5个方面对军民情报学融合基础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论]分析发现,军民情报学融合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然而这样的基础更多地体现为共通的基础,需要通过相关策略建设来推进这样的共通上升为融合。
  • 论文
    魏明坤
    2020, 43(5): 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环境下,补充计量指标成为影响力评价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学术论文进入流通领域开始其影响力分析,随着学术论文进入交流传播过程,其次生影响力随之产生。分析学术论文次生影响力能更好了解学术论文在交流传播过程中对其他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产生的作用。[方法/过程]文章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学术论文社交媒体指标与引文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指标与引文指标呈弱相关,表明社交媒体指标与引文指标测度学术论文的次生影响力不尽相同,二者不具替代性。最后,在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次生影响力系数,以期在学术论文贡献度进行其次生影响力测度。
  • 论文
    武华维1,2,王超3,4,许海云1,巩永强1,2,夏冬1,董振飞5
    2020, 43(5): 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有效评价区域科学—技术—产业(STI)协同创新水平对于制定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在知识耦合理论的基础上,以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活动为知识主体,三类创新活动中的知识内容为耦合对象,主题词为表征的知识元素作为知识内容的特征交集载体,通过量化的知识元素交集来评价区域STI协同创新的水平,以中医药领域31个省(市)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STI彼此之间的知识关联水平不高;进一步利用耦合系数计算发现大部分省市STI三者整体的知识耦合度高,但是各省市知识内容宽度分布在很低的水平;因此,利用协同创新水平函数测度发现中医药领域STI协同创新水平不高,而且多数的省市的协同创新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 论文
    唐璞妮
    2020, 43(5):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针对p指数不能反映引文分布,且未考虑作者合著因素的问题,在p指数的基础上提出pwd指数,以提高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过程]将发文—引文曲线和作者署名顺序引入p指数,命名为pwd指数。以CNKI为数据源,将图书情报和党的建设两个学科领域各32位学者2004—2018年的文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学科指数对比、作者排名情况、区分度、相关性等方面验证pwd指数的评价效果。[结果/结论] pwd指数与p指数、h指数显著相关,相对于p指数,pwd指数继承了其高区分度和高灵敏性的优势,且能一定程度上矫正引文分布和作者合著对p指数的偏差。
  • 论文
    王伟明1,徐海燕1,张发明2
    2020, 43(5): 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综合评价中多指标信息集结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CRITICG1和Bonferroni算子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利用CRITIC法充分考虑指标间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并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其次,引入G1法提取决策专家的群体智慧,并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再次,基于乘法归一化法对指标的主客观权重进行有效结合,以此确定指标的组合权重;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Bonferroni算子计算方案的最终评价值并排序。[结果/结论]选取部分管理类期刊为对象,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充分考虑指标间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以及有效提取决策专家的群体智慧,还能够较好地消除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因此可使得学术期刊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
  • 论文
    陈美,谭纬东
    2020, 43(5):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隐私风险评估与防控的角度,调查新西兰政府开放数据的隐私保护实践,为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和隐私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利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新西兰为例,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网站内容的调查,获取一手资料阐述新西兰政府开放数据中隐私风险评估与防控的经验,对政府开放数据中个人隐私的评判标准、隐私影响评估和风险识别、隐私风险应对的匿名化技术与相关职位进行分析和概括。[结果/结论]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各级政府设立诸如政府CPO(首席隐私官)一职,加大个人信息保护执法力度。
  • 论文
    熊欣1,2,王昊1,2,苏新宁1,2,邓三鸿1,2
    2020, 43(5): 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针对中文期刊趋于同质化而缺乏特色的现状,在以内容为主的知识创新背景下,文章提出了术语区分能力(TDC)测度并应用于期刊的内容差异性度量,分析原因并对期刊发展提出建议。[方法/过程]以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历史学的核心期刊为实验对象,采用TDC测度、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从期刊、时间和学科维度比较期刊的术语区分能力,从而对期刊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TDC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期刊的内容差异性,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差异性表现得更稳定;期刊的TDC在固定时间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和学科差异;这三个学科的期刊在TDC上的表现:历史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由于情报学是交叉领域,其期刊的差异性最弱,未来在图书情报学内外都需要加强自身特色和竞争力。[局限]实验数据抽取自题名、关键词和摘要,没有考虑来自引文的术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论文
    夏立新,毕崇武,梅潇,陈健瑶,叶光辉
    2020, 43(5): 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具有的演化路径不明确、演化态势复杂等特点,致使决策主体在应急管理中很难做出科学应对。[方法/过程]文章首先定义了网络舆情事件链的节点描述方式、节点状态概率以及节点演化概率,并给出网络舆情事件链的构建过程;然后在实证中构建了面向消费者维权的网络舆情事件链,实现了该类网络舆情的关键情景推演;最后结合“奔驰维权”案例,证明文中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结论]文中方法可以有效预测消费者维权类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为网络环境下该类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
  • 论文
    项欣1,2,祁彬斌1,朱学芳1
    2020, 43(5): 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社会化标注过程具有明显的群体智慧涌现特性。洞察其涌现规律和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化标注的内在机理,提升信息的组织和检索效率。[方法/过程]以高频标签时序模型量化表征群体智慧水平,探索影响水平稳定的因素,并对两者间关系进行实证。[结果/结论]标注过程中存在群体智慧涌现现象,标注行为的频率与群体智慧出现的相对比例呈幂指数关系。[局限]拟合模型的解释水平有限,尚有未知的影响因素存在,应在更多的标注数据集中进行实证。
  • 论文
    张雪蕾,李娟,魏青山,尹飞
    2020, 43(5): 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数据级别计量是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背景下,承认科研人员学术贡献度的一种有效途径。机构知识库作为收集各类学术成果平台,科学数据也是其重要的收录类型之一。借助完善与拓展机构知识库功能契机,避免重复建设。[方法/过程]分别从数据引用、数据使用和数据替代计量三个维度对科学数据使用情形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库引入数据级别计量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对学者贡献度的认可,提升学者自存缴意愿,从而推动科学数据共享。
  • 论文
    杨金龙1,2,胡广伟1,2
    2020, 43(5): 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移动阅读全景生态建构背景下,研究用户的“采纳向持续转化”问题,对于移动阅读产业生态链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运用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方法,根据经典理论、相关文献和移动阅读用户行为特征确定潜在变量,组态视角分析得到变量间的非对称多重并发因果关系。[结果/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将用户按群体分为学生和社会,按需求分为应需型、发展型和人文型。研究发现:从采纳到持续,前因变量易用性、移动性、互动性和费用发生了变化,而有用性和趣味性未变。防止采纳向持续不转化,促进采纳向持续转化的策略是:①针对应需型用户,提升应用的易用美观和移动便利水平,或增强社交互动;②针对学生发展型用户,实行短平快阅读机制;③针对社会发展型用户,提升应用的移动便利和更新互动水平,采用合理的费用机制;④针对社会人文型用户,采用阶梯性费用机制。
  • 论文
    牛高鸣,姚长青,高影繁,梁娜
    2020, 43(5): 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以一种更完善的测度方法度量上市企业年报文本中披露的风险信息。[方法/过程]文章以百科词典为基础词库,最大限度地抽取出上市企业年报风险文本中的实体词,使用文本向量化的方法将实体词转化为风险向量,对企业年报风险文本中包含的风险信息进行度量,以信息含量值量化企业年报中所包含的特有风险信息。[结果/结论]通过对市场层面、行业层面的风险信息含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行业或企业风险信息披露的水平。
  • 论文
    韩燕,彭爱东
    2020, 43(5): 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关注新技术的形成过程,从新技术形成过程中所必要的形成基础、形成方式以及表现形式这三个要素出发系统地构建技术机会识别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方法/过程]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作为技术机会形成的重要途径,运用连边关键程度中心度指标、知识单元的整合等方法提取技术主题,考虑科学研究与技术成果这两种技术形成的基础对技术主题进行分析,最终找到形成以“知识关联”为表现形式的技术机会。以医疗服务领域机器人的相关研究数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了技术机会识别。[结果/结论]实证研究证实了基于新技术机会形成过程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发现了三个医疗服务领域机器人领域的潜在技术机会。[局限]选择的关键文献对识别算法的实现程序不适用于更加大型的网络。
  • 论文
    刘鲁川,孙怡璐
    2020, 43(5): 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探究不同情感强度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对商家的营销策略和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基于调节定向理论,将246名被试分为预防定向和促进定向两种消费者类型,并通过情境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情感强度的负面在线评论对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结果/结论]中等情感强度的负面评论对消费者的态度改变更大;不同调节定向特质在情感强度对消费者的态度改变中存在差异,强情感强度的负面评论使预防定向消费者的态度改变更大,中情感强度的负面评论对促进定向消费者的态度改变更大,而不同消费者在弱情感强度评论下的态度改变不显著。
  • 论文
    陈红伶,杨佳颖,许鑫
    2020, 43(5): 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现有基于合作或引证建立的学术共同体展现了更显性的学术关联,但不能直观地揭示出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特征,同时不可避免增加了人情因素带来的偏私倾向。[方法/过程]以知网文献摘要数据为研究对象,文章利用LDA和Word2vec混合模型挖掘得到每篇文献的主题,主题包含主题词及其扩展词。并以此作为主题与文献作者关系的依据,构建学者—主题二模网络,通过对二模网络以及映射的一模学者网络进行可视化,直观地反映了领域内学者就研究方向的聚集情况。[结果/结论]LDA和Word2vec混合模型能够深入挖掘文献主题,而利用二模能够展现二元的主体,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找到在现实中或许没有发生合作、但具有潜在重合研究主题倾向的学者群体。以国内图情领域为例,识别其核心学术共同体。“学者—主题”的二模网络中纳入了学者隶属群体的信息,不仅从全局视域归纳出领域内由词语元素构成的具体主题,而且利用向量距离计算得到的各个主题的扩展词语集,能进一步解释学者共同体所隶属群体的深化特征,能够有效降低人情因素,为同行评议提供支持。
  • 论文
    卢小宾1,翟兴1,2,王涛3
    2020, 43(5): 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信息分析面临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才能够适应大数据环境对信息分析工作的要求。[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法,对复杂网络方法在信息分析中应用的优势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信息分析模型,并对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结论]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因在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数据上有明显的优势,更适合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分析工作。
  • 论文
    沈思1,孙豪1,王东波2
    2020, 43(5): 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针对目前医学文本中疾病—基因等实体关联关系在知识发现中结合主题的研究较少,不足以揭示医学领域知识在主题层面的深层语义关联关系,提出了一套结合全文文本和领域知识主题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方法/过程]以肿瘤期刊全文本为研究对象,用TWE模型进行词向量和主题向量的词嵌入表示,基于Siamese Network框架结合文本和领域知识主题进行相似度计算。[结果/结论]实验表明,该研究所提出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在验证集中的预测F值达94%,最后通过对测试集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高、中、低频以及未进行临床注册实验的角度对疾病和关联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的热门研究以及未来可能成为研究热点的靶点基因。
  • 论文
    胡玉宁,朱学芳
    2020, 43(5): 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协同学研究视角揭示和证明三螺旋知识耦合系统作为学科交叉测度工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过程]以医学主题词表中“疾病(C)”“精神病学和心理学(F)”和“现象和过程(G)”三个类别分支为入口,选取乳腺肿瘤(Breast Neoplasms)、焦虑抑郁(Depressive Disorder and Anxiety Disorders)和免疫(Immunity)作为实证案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描述和呈现由主题指纹所映射的知识空间的演化特征,运用互信息理论和方法量化和验证三螺旋知识耦合系统的协同性特征。[结果/结论]三螺旋知识耦合系统的子系统双边互信息均大于零,三边互信息均为正值,三元子系统呈现“右螺旋”的知识结构演化状态,验证了三螺旋知识耦合系统具有协同性特征。
  • 论文
    柏红梅1,李立康2,陈洁3,陈棠辉1,李洁明1
    2020, 43(5): 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海南疾控健康教育信息平台的构建,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健康教育信息化干预,为民众快速便捷安全地掌握健康知识和信息提供服务和帮助。[方法/过程]归纳了疾控体系信息化平台与健康教育关联的重要性,从平台设想、建设内容、信息系统、知识库架构和知识服务模型等方面初步构建健康教育信息平台。[结果/结论]指出大数据背景下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对信息化平台的迫切需求,分析海南省疾控系统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应该加设健康教育知识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数字化健康教育与知识服务是信息化时代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论文
    邵安
    2020, 43(5): 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加强情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方法/过程]对2020版美国专业分类目录和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相关统计数据(2017—2018学年)进行梳理分类与描述性统计,进而构建美国情报专业发展现状的全景图。[结果/结论]发现美国具有着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教学内容明确、专业小而精等特点。结合我国情报学高等教育实情,提出了科学构建“部门职能—学科专业”紧密对口的情报学科结构、政府和高校共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教学内容、高质量建立“本硕为主、规模适度”的办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