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0年, 第4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7-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赖茂生
    2020, 43(7):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简评了新时期我国科技情报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简要回顾了其历史使命和事业战略定位的变化,梳理、分析了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和事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位及其背景,以此为借鉴,提出了今后的定位建议,认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和事业今后的战略定位宜确定为:“创新支撑,决策咨询,安全预警,信息保障”。讨论了此定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 论文
    吴晨生1,2,赵芳1,2
    2020, 43(7):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国家现代化发展导致对决策支撑需求上升的角度,论证科技情报服务对象应转向决策者。进而围绕服务、引领决策,一方面从世界产业格局变化、国家角色变化、国家关系状态、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多重外在环境要素出发,另一方面结合自身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内在因素,对科技情报重点工作从工作内容、情报能力、信息资源储备、工具系统和组织模式、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分工、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研究,为未来科技情报如何发展提供思路。
  • 论文
    王冰琪1,2,李楠欣1,2,赵芳1,2,张晓静1,2,吴晨生1,2
    2020, 43(7):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回顾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技术与时代特征及对情报工作的影响,探索新时代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方向,对情报工作回应发展需求、担当历史使命、引领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从历史使命、技术环境与所处的发展阶段三个方面,阐述了技术进步及时代发展对当前科技情报工作模式与工作体系产生的影响及提出的要求。[结果/结论]科技情报工作的使命决定了其服务对象是决策主官。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对抗发展与“三跑并存”交织叠加的复杂环境,科技情报的工作模式将由“定标比超”切换到增加发展的可能性,这将是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重大机遇。
  • 论文
    相丽玲,李彦如
    2020, 43(7):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建立健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框架,既是我国“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需要,也是保障我国公民享有个人信息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的需要。[方法/过程]运用文献分析法,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构建、分析、评价了我国现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体系。[结果/结论]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体系正沿着不同国家安全领域、不同权利主体、客体及范围展开,并逐渐形成了六大安全领域内,对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线下线上共同治理以及“法律法规+标准”的联动保护框架。
  • 论文
    张云中1,李紫千2
    2020, 43(7):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自《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以下简称《南京共识》)后,“新融合”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情报学科发展和情报工作定位的核心思路,情报人才按照何种定位来培养成为新命题。文章旨在重构新融合视域下情报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对明确新时代情报人才能力的具体内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从当前我国情报学研究的信息范式和情报范式出发,在归纳整合现有情报能力框架的基础上,以《南京共识》后国内情报学者关于大情报观下情报能力的经典论述为研究资料,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利用NVivo实现三阶段编码并提取新融合视域下情报能力要素,对已有情报能力框架进行修正和补充,最终构建出我国情报人才培养的全情报能力框架体系。[结果/结论]新融合视域下的全情报能力框架在知识储备、思维意识、情报技能、研究方法、个人品质五个方面均呈现新变化,复合了信息范式与情报范式下情报人才的关键能力要素,并注入反映大情报、大数据、大智能等新融合特征的全情报能力新要素。
  • 论文
    付宏1,2,杜智涛3,刘光宇1,2,李辉1,2
    2020, 43(7):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情报“元问题”既受其概念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其概念的发展,梳理情报概念的变迁有助于回归情报“元问题”的本质。[过程/方法]基于对传统情报概念的梳理和情报30理念,构建了现代情报概念变迁的三维图谱;通过DIKW层级模型构建了情报“元问题”的本质模型;系统分析了情报“元问题”的本质与回归路径。[结果/结论]情报“元问题”的本质即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包括信息获取渠道不对称、信息质量不对称及信息匹配不对称;应倡导“融合”、延伸“场景”、感知“需求”以回归情报“元问题”的本质。
  • 论文
    周文泓,代林序,杨梓钒,张玉洁,陈怡
    2020, 43(7):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立足数字记忆保存的原生网络信息实践旨在厘清网络信息存档面向记忆取向的实践进展与方向,并在理论上深化记忆与信息管理的内涵以及相互关系。[方法/过程]因而,基于各国与地区的案例调查与分析可发现面向不同主体记忆需求的网络信息存档实践形态。[结果/结论]由此,结合实践进展,从成效与问题解析面向数字记忆保存的网络信息存档进展,并从理论层与方法层解析所存问题的原因以及未来可探索的发展方向:一是达成具有一致性的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概念体系;二是构建更具应用性的方法模型。
  • 论文
    凌征强
    2020, 43(7):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我国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实际展开讨论,研究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教育路径。在国内外数字素养概念及数字素养框架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提出加强研究,提升战略高度、制定框架,确定教育内容、打造环境,建设资源中心、培养馆员,提升师资水平、多方联动,建立教育机制等五方面的教育方法与路径。
  • 论文
    钱坤
    2020, 43(7):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信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全面、准确的治理信息,推动社会事实的清晰化,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方法/过程]通过建构“信息汲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信息治理分析框架,以厘清国家治理背后的信息逻辑。[结果/结论]通过认证体系的建立完善,国家的信息汲取能力不断提升,可以获得大量的静态、动态治理信息。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注意力的稀缺性,大量的治理信息必须通过筛选、整合、加工等程序才能够转化成为与治理主体注意力相匹配的有效信息,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治理效用。经过处理的治理信息可以帮助国家实现更精准的服务提供,以及通过信息管制工具为国家实现更有效的管制奠定基础。国家治理的信息逻辑,就是要从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治理信息”走向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息治理”。
  • 论文
    姜鑫1,马海群1,王德庄2,3
    2020, 43(7): 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针对国外资助机构进行科学数据开放政策与个人数据保护政策两类政策群之间的政策协同评估,以期从质性文本分析的研究视角为国内资助机构制定与完善科学数据开放政策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过程]文章首先从科学数据开放政策和个人数据保护政策两类政策群中分别选取目标政策,其次通过质性文本分析法针对目标政策构建两类政策群之间政策协同观测的政策文本分析类目体系,然后针对国外资助机构发布的开放科学数据目标政策进行两类政策群之间的政策协同评估,最后依据政策协同评估结果针对国内资助机构制定与完善科学数据开放政策提出政策建议。[结果/结论]应参考与借鉴国外资助机构制定的科学数据开放政策中的个人数据保护相关政策内容,对国内资助机构制定的科学数据开放政策依据新出台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 论文
    郭明军1,2,于施洋1,王建冬1,安小米2,3,4
    2020, 43(7): 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数据价值研究缺少理论指导、欠缺定量分析的不足,文章基于协同创新理论,从主体—客体—载体三维协同方面,对数据价值内涵进行了阐述,从跨维运动角度提出了数据价值包括内在价值、表征价值、应用价值三类。同时,以案例研究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三类数据价值的具体构成,构建了数据价值的量化评估指标,为量化数据的开发程度、利用程度以及各主体的投入情况、价值分配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不仅拓展了协同创新理论的应用领域,也为数据价值研究探寻了有效指导理论。
  • 论文
    王云弟1,谢笑1,谢阳群2
    2020, 43(7):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不同学科领域对数描客体进行探析,旨在揭示人类无法直观识别的客体状态,为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方法/过程]以数描客体相关的文献为基础,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探求数描客体的本质与特征,最后给出数描客体方法的运用与启示。[结果/结论]数描客体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跳出特定情境,运用大数据技术从多维度、多角度来绘制(分析)客体的“画像”,从而准确描绘出客体视图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强化人本服务理念、构建网络舆情生态系统。
  • 论文
    陈斯斯,刘春丽
    2020, 43(7): 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近年来在科研基金分配和学术成果评价中,应用规范化评价指标已经成为国内外科学计量评价领域的共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基于共引网络的评价指标——相对引用率(Relative Citation Ratio,RCR)。为了证明这种新指标的优势,探究与其他类型的归一化指标的异同,文章分别对不同地域的不同学科期刊文献、交叉学科文献及单学科文献,检验RCR与学科规范引文影响力(CNCI)指标是否正向显著相关。[方法/过程]利用InCites数据库分别检索2016年全球、中国、美国地区的共计22个ESI学科期刊文献,8种交叉学科期刊文献和ESI的8个不同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单学科期刊文献,分别计算文献的RCR与CNCI,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不同地域的不同学科期刊文献、交叉学科文献及单学科期刊文献,RCR与CNCI均显示正向显著相关,交叉学科文献的相关系数低于单学科文献。对于跨学科文献的影响力评估,RCR指标避免以往归一化算法因多个学科属性归属问题导致的干扰,具有一定优势。
  • 论文
    熊回香,冯姗,胡春,王学东
    2020, 43(7): 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理念的深化,构建与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方法/过程]通过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的现存问题,依据信息融合三种关系的分析结果,文章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需融合公共信息平台、信息交易平台和信息论坛三大部分的理念。依据信息需求的不同,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共性化、个性化和特色化三种信息服务模式。[结果/结论]依据三种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进行案例分析,旨在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提供指导,从而推进产业发展。
  • 论文
    王克平,沈莹,郭小芳,宋京坤
    2020, 43(7):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互联网+”思维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导思维,企业情报领域的竞争情报预警研究需要在其影响下实现创新。[方法/过程]文章以新创企业为例,具体探讨其竞争情报预警体系在“互联网+”思维影响的创新变革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与VENSIM PLE工具进行体系因果关系分析与模型构建仿真。[结果/结论]仿真模型的运行能够较好地展示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体系创新对预警结果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创企业开展竞争情报预警工作提供一种有效的体系借鉴。
  • 论文
    任萍萍
    2020, 43(7): 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新一代智慧图书馆在5G、云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现代多元技术驱动下,已进入应用实践阶段。如何借助智慧新平台,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应用场景模型,持续推动智慧图书馆转型升级,是智慧服务研究的新使命与新方向。[方法/过程]通过优化数据管理顶层设计,重构智慧资源库与知识服务体系,创建智慧云平台,组建高效专业的智慧服务技术团队等方式,实现嵌入科研、教学、决策支持服务全程的智慧服务精准推送。[结果/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智慧服务应用场景与智慧平台模型构建,以期为图情领域5G应用场景实例、创建基于云平台的图书馆新一代智慧服务系统等方面提供对策指引,创新重构智慧服务整体生态链,充分发挥图书馆智慧城市功能体的重要作用。
  • 论文
    孟凡会1,王玉亮1,汪雷2
    2020, 43(7): 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信息破碎化背景下,用户痛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依靠人工统计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多源信息发展的挑战。用户痛点的有效提取和动态掌握是企业产品优化升级,重构产品结构,满足市场期望重要决策的依据。[方法/过程]利用深度学习算法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和多源数据融合理论,建立用户痛点信息的采集、识别、界定、筛选、整合、分类和分析等信息处理过程,构建用户痛点核心词库和指标词库,建立用户痛点跟踪和评价策略,完善系统反馈机制,形成循环开放的用户痛点动态提取和产品决策体系。[结果/结论]从情报学角度,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和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在信息破碎化背景下,对多源用户痛点信息的有效提取、知识化学习、过程化分析,智能化决策和机制化反馈,从而提升了用户痛点动态提取、分析和产品决策的精度和效率。
  • 论文
    赵静杰1,张薇薇1,2,王特1,姚伟3
    2020, 43(7): 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分析移动网络环境下知识型员工的偶遇信息共享行为演化过程,帮助企业激发知识型员工创新思维,实现知识创造,为相关数字资源平台提供更优质服务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方法/过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企业知识型员工作为调查样本,运用访谈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对其网络信息素养、偶遇信息共享意愿、偶遇信息共享环境以及偶遇信息共享内容等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移动网络环境下知识型员工偶遇信息共享的演化路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移动网络环境下知识型员工偶遇信息共享行为以移动网络终端为媒介,包括偶遇信息转移—知识创造—偶遇信息共享演化路径,网络信息素养、偶遇信息共享意愿和偶遇信息共享环境作为共享驱动要素共同作用于知识型员工偶遇共享行为。
  • 论文
    曹振祥1,储节旺2
    2020, 43(7): 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给区域内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为高等学校的知识协同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新的局面。[方法/过程]以长三角“双一流”高校为对象,构建了“双一流”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较为客观的熵权TOPSIS模型设置指标权重,测算各“双一流”高校2013—2017年的知识创新能力,并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视角,分析提升长三角“双一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对策。[结果/结论]一流高校相对于一流学科高校而言知识创新能力更强;各高校的知识创新投入、产出能力不相匹配;长三角“双一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能力差距悬殊,并且呈现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最终会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产生高校知识创新的“马太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在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提升“双一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协同一体化发展。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促进知识创新协同一体化的高校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并从转变知识创新观念、制定发展规划、建立高校知识创新联盟这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知识创新协同一体化发展对策。
  • 论文
    唐彬,卢艳秋,叶英平
    2020, 43(7): 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以平台企业外部知识资源为研究基础,构建大数据能力视角下平台企业知识创造模型。[方法/过程]基于知识主题对平台企业知识进行分类,剖析大数据能力内部层级结构并与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试用相匹配构建知识创造模型。[结果/结论]平台企业利用大数据能力完成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通过知识筛选与融合实现知识整合,通过知识分析与测评验证知识有效性,从而完成知识创造的整个过程。
  • 论文
    白敬毅,颜端武,陈琼
    2020, 43(7): 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识别新兴研究主题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提出基于主题模型和曲线拟合的新兴主题趋势预测方法。该方法应用LDA主题模型进行科技文献主题划分,然后将主题新颖性、增长性、影响力等特征指标依次赋权叠加构建主题新兴指标,利用多维尺度绘制主题分布矩阵以识别和探测新兴主题。最后基于主题新兴指标时序特征进行曲线拟合,预测新兴主题未来发展趋势。[结果/结论]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97—2017年燃料电池领域的94661篇文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燃料电池领域新兴研究主题,相对于时间序列自回归预测方法,曲线拟合预测方法具有较高准确率。
  • 论文
    陈瑞1,贾君枝2
    2020, 43(7): 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为有效实现分类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将众包模式引入分类法的映射过程,充分利用用户认知和群体智慧解决计算机难以单独完成的映射任务,提高映射的准确率和覆盖率。[方法/过程]分析国内外分类法映射方法和众包实践,以自动映射的结果为基础,通过设计众包映射框架、众包映射任务、众包映射质量控制方案等构建众包分类法映射模式,并以具体的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结论]众包分类法映射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自动映射算法提供候选映射类目,有效降低映射难度,众包用户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干预,有效纠正错误的映射,扩展更多的映射关系,提高了映射类目的数量和质量。
  • 论文
    宁梦月,刘东苏
    2020, 43(7): 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为解决当前网络环境下各类信息知识低成本传播所造成的相关产权人权益流失现象,文章构建了一个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可完成产权登记、转让、维权等核心业务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方法/过程]依托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分析当前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问题,根据知识载体的类型和产权保护过程中涉及的不同角色选择特定的区块链类型,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异构多链模型。[结果/结论]提出基于Polkadot的异构多链模型,实现可确权、授权、维权三大功能模块的分类型、分角色的异构多链型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为相关部门实施和完善相关提案提供了借鉴。[局限]文章提出的多链模型涉及文档、音频、视频三类知识载体类型,对图片等其他有价值的作品类型尚未讨论。
  • 论文
    陶兴,张向先,张莉曼,卢恒
    2020, 43(7): 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文章利用LDA主题模型与W2VMMR自动摘要技术实现多个网络学术社区的跨平台知识聚合。弥补了现阶段单一平台提供专业知识不充分的问题,为社区内的科研工作者带来知识获取的便利。[方法/过程]首先利用LDA主题模型对用户生成内容文本进行主题获取、过滤与融合,形成跨平台知识主题。在此基础上通过W2VMMR摘要生成方法进行跨平台知识摘要生成。[结果/结论]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在跨平台知识聚合中的有效性,为网络学术社区中的知识聚合服务提供了方法依据。[局限]聚合方法对文本质量要求较高,低质量文本会导致主题的知识丰富度降低。
  • 论文
    余厚强1,2,别克扎提·木拉提1
    2020, 43(7): 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替代计量学构成了信息计量学领域新的子方向和热点研究主题,通过总结和归纳替代计量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利用2019年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会议替代计量学相关文献,结合前期知识,构建评述逻辑框架,并分析各个子方向的研究进展。[结果/结论]替代计量数据基本属性的研究不断深化,关于指标数理性质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替代计量指标的情境数据受到空前重视,并且将继续得到挖掘以深刻揭示替代计量指标的内涵;替代计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得到广泛研究,与传统引文指标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替代计量学的应用探索渗透到各个层面,被纳入部分国家的科技评估实践,但是离大面积应用尚存一定距离。[局限]分析结果主要是基于最新一届ISSI会议,体现了前沿性,但是在系统性上存在不足。
  • 论文
    夏琬钧1,2,任鹏3,陈晓红1
    2020, 43(7): 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影响力预测研究进行梳理和综合述评,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过程]利用文献调研法,从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两方面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影响因素可分为论文成果类、个体属性类和合作关系类;预测方法主要有统计回归法、机器学习法和学术网络法。[结果/结论]未来应着力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理论研究、多源数据融合、基线标准规范、数据处理优化、学术网络动态演化等方面的深入探索,构建多维、多源、动态化、基准化、精准化的预测模型。
  • 论文
    张学梅
    2020, 43(7): 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科学计量学视域下跨学科学术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分析,有利于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跨学科评价机制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有助于推动学术评价研究的发展。通过文献法对各种以科学计量学为基础的跨学科学术评价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指出目前跨学科学术评价方法和指标已经从最初的单一化向复杂化、多元化过渡,逐渐纳入更多的因素,所以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学科分类标准的制定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以相对位置为依据的跨学科评价方法还需要考虑大学科和小学科之间存在的固有特点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此外,跨学科评价方法应该更加注重从整个科研过程的视角来开展评价,在定量方法上还有待更广泛的研究,同时相关科研数据的获取工具与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 论文
    刘婷1,2,张娴1,2,许海云1,2,雷聪仪1,2
    2020, 43(7): 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对现有面向技术路径识别的文本挖掘方法应用研究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辨析当前局限与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完善该研究方法体系、提升技术路径识别与预测应用效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过程]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从主要应用的文本挖掘技术类型视角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内容与特点,分析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结论]当前面向技术路径识别的文本挖掘方法主要有词频分析、文本主题特征识别、语义增强、文本关联、文本聚类等;引文网络与文本挖掘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广泛;多元融合方法是未来数据分析发展趋势。主要局限性:文本主题特征识别范围不够全面,语义关联定量化测定有待加强,主题关联数据融合方式单一化,路径预测时效性与动态性较弱。未来研究方向:提高文本特征识别准确性,探索语义化技术结构的路径预测方法,加强面向多源数据的多元关系融合研究,加强动态性与预测性。
  • 论文
    吴雅威,张向先,张莉曼,陶兴
    2020, 43(7): 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解析国外数据共享空间的科学数据管理模式,为相关机构更好地管理数据、服务用户和辅助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途径,同时为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空间及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给予启示。[方法/过程]利用文献与网络调研法、内容分析法及对比分析法,解析国外数据共享空间科学数据管理模式的关键要素,再通过国外具体案例论证其科学数据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与我国典型科研机构的科学数据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建议。[结果/结论]对于完善我国科学数据管理模式,有如下启示:选择建设机构与实践领域;制定针对性目标与规划;完善和强化数据管理内容;设置、开放和拓展空间功能;挖掘用户需求及深化服务内容;保障相关条件与确定规则。
  • 论文
    苏敏
    2020, 43(7): 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分析和总结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路径,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2019年USNews & World Report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50名的美国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主要运用网络调查法对这些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路径进行具体分析。[结果/结论]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转变发展理念,注重数字人文资源的开放共享,合作建设数字人文项目,完善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数字人文技术和工具的开发应用等。
  • 论文
    2020, 43(7): 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2020, 43(7): 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