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第4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30
      

  • 全选
    |
  • 赵相安, 赵柯然, 程佳军, 赵瑞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对科技创新前沿的掌握和占领是在国家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方法/过程]文章吸收借鉴已有情报方法体系中“依层次”“依过程”和“依对象”的经典建构思路,面向科技创新前沿的两大重点情报任务,探索数智技术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赋能方式,构建面向科技创新前沿的数智情报方法体系框架。[结果/结论]该方法体系由基础型的情报流程通用方法、集成型的情报任务专用方法和驱动型的情报数智赋能方法构成。其中,情报数智赋能方法描述了数智技术的赋能方式,包括赋能情报思维的“选择式”,赋能情报流程的“嵌入式”和赋能情报任务的“融合式”。

  • 赵需要, 郭义钊, 姬祥飞, 陈嘉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意义]分析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制度环境的优化策略,为提高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通过从不同维度分析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制度环境构成,总结其制度环境框架,选取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用户协议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对用户协议展开质性分析,并构建用户协议制度结构模型。[结果/结论]结合质性分析和制度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制度激励、制度创新和用户对制度的感知方面提出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制度环境的优化策略。
  • 姚伟, 于会伶, 常亦芃, 周鹏, 张佶, 石梦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数字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一系列复杂性问题,事件作为实体的外在动态经历,在研究中引入事件的本质和属性可以更为全面地剖析和诠释现象。探索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借鉴并对比定量研究与事件定量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与事件质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与事件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路径,探讨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信息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建构。[结果/结论]事件系统论可以为信息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理论思考和价值关涉,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信息管理研究发展的新范式。事件定量研究方法、事件质性研究方法以及事件混合研究方法的理论建构可以为信息管理研究人员提供更具张力和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 董克, 陈晓萍, 吴佳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设计了一种基于语义内容的论文创新性事前测度方法,揭示论文创新性与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及其机理。[方法/过程]将单篇论文创新性分为新颖性和常规性两个特性;通过Word2Vec模型训练关键词向量,融合关键词语义计算论文新颖性及常规性;进一步结合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论文创新性对被引次数的影响。[结果/结论]以WoS收录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论文为对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文章提出的论文新颖性和常规性的测度方法充分考虑了文本语义,在论文发表之初就可以获得其创新性评价结果,且创新性得分结果相对合理;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科研论文越新颖其被引次数越少;③在新颖性相同的情况下,科研论文的常规性越高则被引次数越多,常规性对论文被引次数的影响程度相对于新颖性更强;④引文影响力更适用于高常规化科研领域的评价问题。

  • 谭晓, 靳晓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数智时代下,新信息技术的出现,新社会需求的产生,以及社会组织体制的变革等,都会导致情报流程的嬗变。重建现代化情报流程,将数据提炼为情报,再将情报转化为目标问题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情报为决策服务的使命,是数智环境下情报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过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环境促进了情报流程的变革,也使情报工作呈现出新的特征:多源数据计算成为情报新趋势;即时情报响应满足决策新需求;破解信息迷雾辨识博弈新环境;探索场景驱动催生情报新感知等,在此基础上将情报工作归纳为三种类型,并对其新内涵进行阐述。[结果/结论]为适应新环境下情报工作需求、情报工作特征所对应的三类基本情报工作类型和任务,构建适合数智时代的现代化情报流程模型,将数智时代情报工作关联的情报流程描述为需求分析和明确、情报感知和获取、知识发现和研判、情报转化和传播、情报评价和反馈5个阶段,并列举各子流程对应各环节的实现要素。数智时代对情报流程的重塑,有助于情报工作更好地承担起科学技术的引领任务,更好地为构建智能决策情报体系服务。
  • 陈美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公共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等特征严重影响了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风险线索发现、风险预警及风险治理决策的有效性。探寻情报赋能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工作路径是实现风险预控、增强社会安全韧性的关键所在。[方法/过程]从思辨层面解读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情报工作本质以及情报赋能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的作用机理,从信号分析视角分析公共安全风险识别的情报工作路径,并提出未来情报工作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应关注的问题。[结果/结论]在实现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过程中,未来情报工作应重点关注公共安全治理本土化的问题、综合型情报人才培养的问题以及情报方法中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融合问题。

  • 西桂权, 李辉, 赖茂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贸易争端、地缘政治、技术霸权等背景下,产业链自主可控问题日益凸显,发挥科技安全情报价值、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意义重大。[方法/过程]在阐释产业链安全与自主可控含义的基础上,剖析影响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具体风险因素,分析产业链风险类型与风险源。基于科技安全情报在产业链自主可控中的价值,从情报需求分析、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研判、成果传递与服务等阶段探讨面向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科技安全情报服务模式。[结果/结论]所提出的服务模式丰富了科技安全情报的理论研究,对打通从情报强到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 何劲, 王曰芬, 傅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动态情报研究在“耳目、尖兵、参谋”情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重构当前动态情报研究模式,深度挖掘动态情报产品汇集的价值,发现潜在科技情报产品中的新现象或新认知,能够更有力地支撑科技创新和管理决策。[方法/过程]文章在对动态情报研究业务现状与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流程、方法与产品相结合角度审视和重构现有的动态情报研究模式,提出数据驱动的情报跟踪流程、人机融合研判的情报分析方法和深度循环的动态情报产品体系3个具体构成,并以某机构国际防务快讯数据库作为数据源进行实证。[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利用文章设计的情报跟踪流程与分析方法进行的动态情报主题抽取、不同主题的语义标注和挖掘分析,可以从原始汇聚的快讯产品中提取并刻画形成某主题技术的知识元组成、某先进技术群发展的产品谱系、某国家技术研发的需求演进等二次情报产品,同时发现其中隐含的有价值异常点,获得新的启发与新的认知。

  • 王君, 李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开放科学环境中和网络信息技术加持下,科技情报面临更高的泄密风险,我国科技情报安全的防失泄密治理变得尤为迫切。[方法/过程]选取新美国安全中心编制的《理解中国的人工智能战略》和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巨头产业地图》两项目有关我国国内信息源的219条引文,通过引文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评估我国科技情报泄密风险,并识别泄密风险点,提出反情报思维下的反制措施和科技情报安全的保护策略。[结果/结论]一是国外智库在获取我国科技情报时注重情报源采集多样性,注重一手情报获取,运用众包方式;二是从情报泄密视角看,我国科技情报安全面临内外部的威胁;三是从拒止、发现和欺骗提出科技情报保护策略。

  • 刘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数字政府的技术可供性,探寻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数字政府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应对方法。[方法/过程]基于技术可供性理论,构建以“生产—社交”可供性为主线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数字政府建设的可供性。[结果/结论]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生产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为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新的机遇与技术支持。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政府、开发者及其他行动者对技术可供性具有多重约束,限制了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数字政府的耦合。因此,应促进技术的完善与协作来提高技术与数字政府的适配性,通过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为技术嵌入做好铺垫,并做好数据安全工作,更好地促进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数字政府建设。

  • 代沁泉, 王斌清, 周静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构建社交平台用户隐私协议文本规制评估模型框架,规范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协议及提升协议规制评估效率。[方法/过程]首先,结合用户隐私关注研究、用户隐私保护相关法规文本、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规制研究进行规制指标提取,并在指标融合的基础上构建规制评估框架模型;其次,基于规制框架模型,对获取的社交平台隐私协议进行分类模型训练数据的人工标注;最后,通过对部分文本数据训练,获得分类效果最好的模型参数,进而对收集到的33个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协议文本进行分类及规制评估。[结果/结论]社交平台用户隐私协议的规制结果显示,其存在内容缺失、内容粗糙、权责不明在内的多层问题,基于此从政策监督主体、平台、用户维度出发细化完善保护策略。[局限]人工编码和筛选有一定的主观性,选取的社交平台类型多而总量不大。

  • 唐晓波, 吴海婷, 吴佳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专利引文分析是专利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专利引文分析仅分析专利文献中明确标示的物理引用专利数据,不能够准确真实反映专利之间的引用关系,难以准确揭示专利之间的技术相似度。专利语义引用识别有利于准确真实揭示专利间的潜在语义联系,为专利的继承与创新评价提供参考,有助于专利授权前的专利审核和专利授权后的专利评价。[方法/过程]首先,基于规则和句法分析抽取了专利的特征知识元;其次,利用SentenceBERT和Word2Vec对专利特征知识元及专利标题摘要文本进行向量化表示;再次,根据余弦相似度计算专利的特征相似度和整体相似度,结合专利申请日期的先后顺序得到专利的语义引用专利集;最后,采用量子计算领域专利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结论]该专利语义引用识别方法能够实现语义引用专利的有效识别,有利于评价专利的技术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为专利审核和专利价值评估工作提供支持。
  • 谭春辉, 王仪雯, 汪红信, 范亚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进行分析,便于期刊精准定位,对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23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438种CSSCI来源期刊2011—2020年的载文及引文数据,运用全局SBM模型测算知识交流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知识交流效率的差异及来源,运用核密度估算分析知识交流效率的动态演进,利用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描述知识交流效率的演进趋势。[结果/结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差距较大,知识交流效率较高的期刊布局较为分散,存在典型的非均衡性;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间差异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是第二来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水平逐渐提高,但绝对差异在扩大,存在较为严重的极化现象,且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

  • 周钟, 班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精准有效识别技术机会并提前布局,对企业建立技术层面的核心竞争优势至关重要。针对现有研究侧重技术机会发现而欠缺评价的问题,建立一种基于生成式拓扑映射(GTM)和价值主张视角下系统动力学(SD)建模的潜在技术机会识别与评价研究框架。[方法/过程]首先,引入k3nerror确定最优GTM模型参数;其次,通过GTM模型绘制技术地图识别技术空白,经由逆向映射识别出潜在技术机会;最后,基于价值主张的视角,借助SD建模评价潜在技术机会的价值,并以绝缘栅极双极晶体管为示例,验证了构建框架的可行性。[结果/结论]构建的框架能够提升技术机会识别的精确性,以技术的价值导向为企业优化布局技术方向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 徐璐, 李长玲, 王浩, 徐卫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基于当采中间人识别跨学科相关知识组合,不仅有利于发现潜在合作可能性大的跨学科知识生长点,促进知识融合创新,而且为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基于跨学科知识交流中当采中间人类型,提出跨学科相关知识组合的分类;构建模型,识别不同类型的跨学科相关知识组合的合作能力,识别潜在合作能力较强的跨学科知识组合。[结果/结论]选择图书情报学领域影响力较大、跨学科程度较高的6种期刊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异源输入同源输出型跨学科相关知识组合有统计学习理论—短文本分类等;同源输入异源输出型跨学科相关知识组合有“五计学”—绿色基础设施等;异源输入输出型跨学科相关知识组合有马尔科夫模型—高校突发事件等。

  • 叶凤云, 白佼璐, 李君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探究短视频用户偶遇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以期提升短视频用户的偶遇信息分享意愿,提高短视频信息的利用效率。[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短视频用户深度访谈后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阐释短视频用户偶遇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关系结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影响短视频用户偶遇信息分享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用户特质、动机驱动、信息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平台因素,并构建出短视频用户偶遇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 谢晓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情报分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艺,着力提高学生的情报分析实践创新能力是情报分析课程教学的主要着力点。[方法/过程]通过自我民族志式的内省与叙议,揭示情报分析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困境与解决办法,为改进情报分析教学成效提供个案经验。[结果/结论]探索形成以情报分析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案例、情景、任务”驱动,“教、学、练、战”一体的“1234+N”教学模式。依据“情报分析胜任力标准”设计教学内容(一套标准),深化“校局协同育人机制、多元过程考核机制”建设(两个机制),运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三种方法),开展“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四位一体),强化教学团队、课程规范、教学设计、教学互动与教学档案等多元配套制度建设(N项保障),该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效。

  • 沈洪洲, 闻育, 黄仕靖, 袁勤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共同评论关系构建共评网络,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探索高效挖掘社交媒体中主流网络民意的方法。[方法/过程]按阶段梳理社交媒体用户共评关系并构建共评网络,综合利用K核分解和核塌缩分析识别核心评论用户群;以核心评论用户群为目标分析对象,从主题和情感两个维度构建主流网络民意的表达,并分析网民讨论热点及情感分布的综合演化过程;利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相关热门微博的评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共评网络分析可以准确识别出社交媒体中的核心评论用户群,其拥有结构稳定且联系紧密的共评关系;聚焦于核心评论用户群的评论内容,即可实现主流网络民意的高效挖掘,准确呈现出网民主要诉求和情感的变化特征;实证结果与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的应对实情和网络舆论走势基本契合,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 崔盼盼, 邓小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探索在线知识付费平台衍生产品用户的信息行为特征、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为理解衍生产品用户的信息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平台优化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取18个样本作为半结构化访谈对象,利用扎根理论来探索在线知识付费平台衍生产品的用户信息行为特征、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结论]在线知识付费平台衍生产品的用户信息行为特征表现为冲动性和怀旧情感倾向性;其信息行为过程可归纳为信息需求认识与表达、信息查寻、信息交互、信息选择、信息采纳、信息反馈6个阶段;其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对母体平台的情感、从众心理、冲动情绪)、商家因素(服务态度、商家粉丝量、产品介绍详情程度)、平台因素(母体平台知名度、母体平台口碑、界面友好度、界面响应速度)和情境因素(产品关联程度、产品评价、优惠活动)。

  • 贾君枝, 崔西燕, 任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数据密集型社会发展下,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的第三代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知识组织系统自动化构建的质量和效率。[方法/过程]结合符号学理论,从理论层面揭示了“数据”与“知识”之间的转换机理,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语法、语义、语用分析视角,提出了数据和知识双驱动的知识组织系统构建框架。[结果/结论]研究厘清了从数据中获取知识,又将以知识组织系统方式表示的知识应用到数据处理中的双向转化过程,构建了数据与知识双驱动知识组织系统构建框架,为数智时代下知识组织系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王世文, 刘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利用本体对重大突发事件下网络舆情信息源及要素等进行分析,更好地管理与组织相关数据,为设计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案例数据库奠定基础,进而辅助政府进行精准决策。[方法/过程]分析并提取异源平台网络舆情数据属性与属性值,依据舆情传播过程及要素分析本体核心概念、数据属性及关系,利用UML完成本体数据模型的构建。[结果/结论]为各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异构信息源统一描述、组织、存储与管理建立了数据模型,为各类突发事件进一步应急决策与防范提供了有力支持。[局限]文章对数据模型的研究未进一步细化和解释相关概念、关系和数据属性,也未完成数据库存储平台的实际搭建并对数据的属性、属性值及数据类型进行深入分析。

  • 张霁阳, 张鹏, 兰月新, 钟义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舆情反转现象频发消耗了网民的信任感,降低了网民在网络世界的安全感。基于舆情大数据对反转现象进行及时的分析识别,对营造健康安全的互联网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对舆情反转的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主题演化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主题聚类模型LDA与门控循环神经网络单元(GRU)的舆情反转实时识别模型(DDPOR)。首先根据时间窗口采集实时文本数据,利用主题模型动态计算事件的当前言论较于先前观点的主题吻合度。随后结合文本时序特征,利用门控循环神经网络完成反转判定,实现网络舆情事件的反转预测。最后选取27个经典舆情反转案例开展实证分析,检验模型对反转的识别率与灵敏度。[结果/结论]实验表明,DDPOR可以及时地实现舆情反转的自动化识别,识别准确率高达9054%,优于其他对比模型,且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与管控具有一定实践价值。

  • 毕崇武, 王冰艳, 杨瑞仙, 金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为促进健康UGC的利用、共享以及规范化管理,提出一种符合用户认知的知识标注方法。[方法/过程]首先,从健康UGC中抽取认知概念,将其归纳到认知情感、认知需求、认知风格、认知内容4个类目;其次,分析各类目下认知概念间的关联关系以构建个体认知图式,并通过图式筛选和特征融合生成群体认知图式;再次,依据群体认知图式确定知识标注的实体及其关系,进而设计健康UGC的知识标注框架;最后,利用OWL语言对健康UGC的知识标注框架进行语义描述。[结果/结论]本研究方法与大众标注法相比,在查全率、查准率、F1值方面更具优势,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健康知识的获取需求。

  • 孟凡会, 王玉亮, 汪卫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意义]在用户痛点信息破碎化的背景下,及时准确了解客户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和体验诉求,把握用户对产品和服务主要关注度和问题所在,对企业克服产品和服务缺陷,改善用户产品体验,满足用户客观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利用条件随机场CRF序列标注和GloVe词向量编码,注意力机制和VGG19构建基于文本、图像及双特征融合的用户痛点提取和分析模型,建立用户痛点量化与计算,实现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在线用户痛点信息挖掘。[结果/结论]对OPPO Find X5 Pro手机在线评论用户痛点信息进行挖掘,该模型有效提取了文本、语音和图像中的用户情感特征,建立了用户情感词三个类别的分类和量化,得到用户痛点计算得分,构建了OPPO Find X5 Pro手机用户痛点5个等级划分。该模型计算准确度比现有典型模型平均高1349%。

  • 王浩伟, 汪璠, 王秉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以往以用户生成内容(UGC)为主的信息空间开始逐渐被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所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文章旨在从主题视角比较AIGC与UGC,揭示两者在内容与结构特征上的差异,并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创新参考。[方法/过程]收集了金融、法律、医疗和开放问答4个领域的多个在线平台上的问题和用户回答,并借助gptturbo35模型生成每个问题的人工智能回答,最终构建了包含65260条问答数据的语料集,并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分别对AIGC与UGC进行主题提取,并从主题间关系、主题与文档关系以及主题与主题词关系3个角度对两者进行综合对比。[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AIGC和UGC在主题分布、主题内文档一致性和主题词权重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特征差异,能够更好地观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规律,并为AIGC的治理策略完善提供参考。

  • 2023, 46(10): 208-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