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30
      

  • 全选
    |
  • 梁继文, 杨建林, 王飞, 王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大国科技竞争与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选题管理在科技项目管理全流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对选题管理环节不够重视,选题管理方式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仍有待提升,提供精准的科技情报服务是解决当前科技项目选题管理工作面临困境的有效手段。[方法/过程]文章对现有的科技项目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探讨科技项目选题管理的重要性与现有选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探索科技项目选题管理的情报需求、选题内容依据与多种选题管理决策场景的基础上,从引导性与前瞻性两方面出发构建面向科技项目选题管理的情报服务框架。[结果/结论]提出了由科技管理活动层、需求理解层、情报功能与情报理解层等构成的面向科技管理决策的情报服务框架,以期为科技项目管理方选题决策提供科技情报支撑与通用性的情报工具,为面向科技管理决策的情报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 李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开放科学运动突出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之间的矛盾,平衡二者矛盾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相较于其他科技信息资源而言,科技文献传播载体更为多样、承载内容更为丰富、受开放科学影响更为深刻,从而更容易发生泄密风险。[方法/过程]立足于开放共享与泄密风险之间的矛盾,从学术环境和竞争环境两个方面辩证地观察开放科学,进而以科技文献为研究对象,认识其安全风险问题。[结果/结论]分析了科技文献泄密风险的场景依附性原理,构建了科技文献泄密风险防控的总体框架,并从评估泄密隐患、调研泄密来源、避免内容过度推理、控制风险传递和构建反情报策略5个方面探讨了科技文献泄密风险防控的关键问题。

  • 刘轩, 陈海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治理,控制其内在风险已成为全球共识,考察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设计,对于完善我国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明确人工智能监管的概念和人工智能应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监管设计,总括出人工智能监管的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人工智能监管的全球竞赛已然开始且法治化程度不断加深,以技术风险分级进行人工智能监管成为主流趋势,我国也应当加强人工智能监管的顶层设计,采纳分级分类的监管思路,并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监管的国际合作。

  • 游俊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所展现出的强大“类人性表达”能力使科研活动中的知识获取途径从检索式向生成式转变,思维运作过程从综合式向选择式过渡。科研方法的转变进一步导致生成式AI冲击现有的科研评价规则,在科研场景中引发输出低质量信息的风险与研究者不当利用进行欺诈舞弊的风险。有必要对现有的科研评价规则进行创新、改善,以此规制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科研风险。[方法/过程]通过文献分析法提出当前学界从可版权性出发的赋权论探讨难以满足风险规制的需求。[结果/结论]应采取行为规制模式,在行业软法中设置使用披露义务、内容审查义务以及创新性说明义务,并将研究者的AI使用场景分为作为语言辅助工具的使用、作为事实发现工具的使用以及作为思想生成工具的使用,并根据不同场景为其分配不同程度的义务。
  • 叶鹰, 朱秀珠, 魏雪迎, 王静静, 王婉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讨GPT类技术发展带来的启示,提醒学界和业界关注GPT类技术应用将引发颠覆性变革。[方法/过程]揭示了从ChatGPT到ChatGPT Plus的发展及GPT技术革命的颠覆性特征,讨论了大语言模型的革命性潜力。[结果/结论]在GPT类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支持下,ChatGPT类应用风靡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发生,将全面影响以教育、科学、文化为核心的智力工作,彻底改变知识生态,开启智能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之颠覆性变革。

  • 徐璐璐, 洪贇, 叶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ChatGPT及GPT类技术可对医学知识的推理、评估等进行变革性拓展,可能彻底改变具有“软”“硬”两个走向的医学信息学。[方法/过程]文章先以两种典型的多基因疾病为案例,借助ChatGPT及GPT类技术,从早期预防、疾病诊断、治疗方法、预后和护理、图像呈现5个方面进行案例展示。后分别阐述其在基因表达与分析、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预防、药物的发现和预测、健康信息获取和使用4个方面的应用前景。[结果/结论]未来需增进医学信息学和GPT技术之间的协同,造福人类和社会。
  • 王静静, 洪贇, 叶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时代进步,数字人文的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文本生成、跨语言处理、情感分析、语料库建设等方面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在兴起的GPT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从而为数字人文研究带来突破,对数字人文领域产生显著的影响。[方法/过程]文章通过对以GPT4为代表的GPT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GPT技术应用实例,分析了GPT技术对数字人文领域的技术支持和未来拓展方向。[结果/结论] GPT技术将对数字人文领域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提醒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GPT技术为数字人文研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期共同开创数字人文研究的新篇章。

  • 邱均平, 刘亚飞, 魏开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Web 2.0网络背景下科学交流模式变化以及“破五唯”评价的提出,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方法/过程]以科学交流为视角,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划分出原生影响力、Web 1.0影响力以及Web 2.0影响力3个维度。以国内数据为基础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赋权法以及TOPSIS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结果/结论]该评价模型具备创新性与可行性:以科学交流为全新视角,使得评价工作贯穿学术论文影响力产生的全过程,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有利于综合评价体系的丰富创新;3个维度影响力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综合影响力,其中Web 1.0影响力作用最强,Web 20影响力作用最弱;不同学科论文影响力具有差异性,被引适用性以及来源期刊质量是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俞立平, 罗宇舟, 买买提依明·祖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期刊学术质量测度问题一直是文献计量学面临的难题,传统的同行评议成本高,采用引证指标并不能直接测度质量。此外,文献计量指标的人为操纵也使得问题更加复杂。[方法/过程]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期刊学术质量测度方法,用期刊学术交流和引证指标作为产出,期刊来源指标作为投入,首先基于数据变权消除指标的人为操纵,再分别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评价,用产出指标减去投入指标就得到期刊学术质量指数JQ。[结果/结论]基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研究表明,期刊学术质量指数JQ能够提供除CI指数和h指数信息以外的额外质量信息,指标接近正态分布,能够根据评价值直接判断优劣,并且对人为操纵指标问题进行了适当的修正,是一个较好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
  • 朱晓峰, 张婷婷, 洪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情报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探索情报学教育研究的演化趋势对于培养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情报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首先,以五年规划为时间节点,回顾了不同时期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变迁;接着,从研究内容与热点探索不同时期由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变迁导致的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的演进路径;最后,以三角结构模型为理论指引探索了情报学教育研究的主题演化态势,并研究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的主题演进变化。[结果/结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的演化特点为:国家安全体系指引研究内容与热点以需求为导向,国家安全观演进推动研究重心不断调整变化,总体国家安全观促使情报学教育研究主题日益丰富。
  • 姚伟, 周鹏, 王铮, 于会伶, 庞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重新思考数据结构的认知与维度,从数据孪生视角审视数据存在物的价值关涉,持续推动数据可持续性发展与利用,探索数据关系与研究工具性互惠价值影响对于开放科学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方法/过程]解释数字化背景下的数据生产与消费过程,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整体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审视数据结构,探讨从数据开放到数据动员的理论预期与数据行动者到数据行动单元的价值进化。[结果/结论]开放科学体系的建构在数据动员的数据原复力驱动下会自然涌现。数据开放是前提,数据动员是趋势,从数据开放到数据动员的渐进性决定了科学研究发展维度的超越性,创造和丰富数据的行动化和价值化决定了从数据开放到数据动员的价值进阶。数据动员拥有持续性、裂变性和自发性。数据动员的纵合程度决定了数据可持续性发展和利用的价值取向。
  • 夏汇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休厄提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是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情报研究方法并受到国内情报学界的广泛推介。然而,结构化分析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却并未得到国内情报学者的足够重视。[方法/过程]介绍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源起与发展,分析国内结构化分析方法相关研究的主题与局限,阐述结构化分析方法近年来在国外受到的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质疑与批判。[结果/结论]情报研究方法的借鉴与运用不可脱离情报任务场景,而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我国情报工作者应注意避免对国外流行的情报研究方法如结构化分析方法的简单照搬,应当重视针对具体的情报任务场景运用合适的分析工具,探索并构建符合国情和专业领域情报工作特点与要求的情报研究方法。

  • 钟欢, 韩正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旨在调查国内外信息实践研究中的基础理论,并揭示这些理论的特征及其对信息实践研究的贡献。[方法/过程]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于55篇文献中识别出19个理论,并归纳出这些理论对信息实践研究的贡献。[结果/结论]信息实践研究的基础理论主要源于社会学、哲学、图书情报学、心理学和生态学,且呈现出三个特征:认可实践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塑造,强调信息实践根植于实践和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人类的信息实践;不排斥影响信息实践的认知因素,而是将其融入主体能动性中考虑。这些理论对信息实践研究的贡献体现在:在宏观层面确立了信息实践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进路;在中观层面为信息实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支持;在微观层面塑造了信息实践的核心研究内容。此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信息实践研究尚未发展出属于自身领域的理论,未来应辩证地融入其他学科以及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理论,以丰富信息实践的基础理论。

  • 孙嘉睿, 安小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开放政府数据质量问题影响数据价值释放,成为开放政府数据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方法/过程]通过对开放政府数据评估相关的代表性中英文文献、国际和国家标准、重要国际评估项目的文本分析,使用修正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开放政府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选择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发布的数据作为实证研究样本,使用专家评议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市开放政府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结论]从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对开放政府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与讨论,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 刘春茂, 范梦圆, 周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复杂性视角下语义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有利于揭示信息偶遇的本质和机理,为用户提供认知关联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法/过程]采用访谈、问卷统计分析影响信息偶遇的主要因素,根据样本数据所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利用结构方程建立面向语义关联的信息偶遇模型。[结果/结论]得到了面向语义关联的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在所得到的相关要素之间关系结果的基础上从复杂性系统的角度对信息偶遇的“涌现”等现象做了整体性认识。

  • 戴建华, 韩孟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推荐算法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民群体中更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现象,并由此导致群体极化、网络巴尔干化的发生,增大了舆情危机发生的风险。在网络舆情研究中考虑信息茧房现象对舆情的治理尤为重要。[方法/过程]论文以经典传染病模型为基础,结合信息茧房理论与意见动力学,建立舆情传播的动态演化模型,并使用BA无标度网络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结果/结论]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用户初始意见分布、意见融合阈值对各群体密度的影响,以及后续刺激、舆情波动等因素对舆情演化的影响,为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为政府更好地管控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 代宝, 杨泽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动机。[方法/过程]对23位微信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先后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从中提炼出31个初始概念、13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揭示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及其与信息规避策略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包括认知性动机(减轻认知负荷、保持认知聚焦、避免认知失调、避免额外支出)、情绪性动机(避免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境、避免情绪恶化)和社会性动机(逃避社会支持、回避社会交互、避免社会比较、遵守社会规范)。上述动机既能各自独立驱动社交媒体用户采取忽略信息策略或屏蔽信源策略来规避某些信息,也能彼此联合起来共同驱动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创新/局限]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揭示微信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深化对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认识;不足在于样本局限于微信青年用户群体,方法上属于探索性研究。

  • 王金凤, 陈慧源, 刘振锋, 冯立杰, 赵伟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精准识别技术机会对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至关重要,但已有研究大多存在细节解释性较差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式拓扑映射(GTM)和类比设计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方法/过程]首先,经由IPC代码选择类比源与类比目标,确定技术间的类比关系,并基于GTM建立二者的专利地图,确定真空与非真空区域;其次,经由相似度建立类比目标真空与类比源非真空区域之间的联系,研判可类比的技术机会;再次,根据坐标映射至类比源对应的专利以筛选出高价值专利,实现对技术机会细节的解释;最后,以海洋天然气开采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结果/结论]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能够高效提升技术创新机会细节的可解释性,进而为企业降低盲目创新风险提供科学的决策理论支持。

  • 吕璐成, 赵萍, 姜山, 王燕鹏, 张迪, 王学昭, 万勇, 刘细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数据驱动的颠覆性技术识别工作的两个难点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地获得领域候选颠覆性技术,如何全面有效地评估候选技术的颠覆性潜力。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候选技术辅助生成和多源数据评估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为颠覆性技术识别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针对候选技术获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候选技术辅助生成方法,通过词性标注和Headmatching的方法自动构建领域技术层次结构体系,然后结合专家知识判断确定候选颠覆性技术;针对颠覆性潜力评估问题,基于表征“科学—技术—产业—市场”链条的多源数据,界定了两类颠覆性技术,分别是“研究储备高—技术成果多—产业规模大—公众关注高”的潜力型颠覆性技术和“研究储备高—技术成果少—产业规模小—公众关注低”的潜伏型颠覆性技术,并通过计算颠覆性潜力值(DPV)和颠覆性潜伏度(DLV)指标来评估候选技术的颠覆性潜力。[结果/结论]通过在材料领域应用本方法发现,评估得到的DPV较高的3项潜力型颠覆性技术(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和增材制造材料技术)和DLV较高的3项潜伏型颠覆性技术(材料基因组、智能材料和超材料技术)覆盖了专家咨询确定的验证集中的6项技术,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局限]技术层次体系自动构建方法适用于头名词特征比较明显的技术领域,技术颠覆性潜力评估采用的多源数据需要结合颠覆性技术本质特征进一步深化扩展。

  • 刘自强, 岳丽欣, 方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微观视角把握研究前沿主题在基金项目、论文数据中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科学知识生长中的研究前沿活动机理,对于研究前沿、新兴趋势识别和多源科技文献融合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利用LDA模型进行基金、论文研究主题探测;然后,综合新兴度、关注度指标和战略坐标图进行初始研究前沿判别,在主题扩散演化滞后效应测度结果基础上进行滞后修正的研究前沿识别;最后,利用ARIMA模型和Word2Vec模型进行研究前沿主题趋势预测分析。[结果/结论]以美国纳米农业领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基金和论文在外部数量和内部主题特征两个层面都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文章对纳米颗粒在农作物代谢过程中诱导应激机制、用于绿色可持续环境及农业应用的纳米气泡技术、农作物吸收不同剂量下纳米材料的反应与机制等7个研究前沿主题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 胡潜, 吴茜, 陈漳尧, 朱清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围绕图书功用分类问题,提出开展图书功用自动化分类研究,并融合预训练和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实现方案设计,为图书功用属性揭示和信息组织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基于功用视角进行图书分类体系调研与数据验证,构建图书功用分类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融合BERT预训练模型和BiLSTM模型构建图书功用分类模型,并基于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实验验证。[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的准确率达到089以上,召回率达到087以上,总体效果相对较好,能够较为准确地实现图书功用特征的提取。
  • 聂磊, 何杨煜琪, 王继民, 王若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研究成果中抽取数据线索,进而构建针对特定主题的数据索引,有助于提升研究者查找数据的全面性。[方法/过程]以社会科学领域所有学科中文核心期刊中关于“COVID19”论文的题录信息为例,分三步进行了探索。①随机抽取1000篇摘要进行人工标注,然后以此为基础使用自适应增强等模型训练分类器,进而使用分类器识别出使用了数据的论文。②从使用数据的论文摘要中标注出数据线索实体,进而使用隐马尔可夫、长短期记忆网络等模型进行实体识别。③使用Neo4j数据库,基于抽取出的数据线索与题录中的其他信息构建知识图谱。[结果/结论]在判断论文是否使用了数据的任务中,自适应增强模型的F1值最高,达到0869。在数据线索实体识别任务中,隐马尔可夫模型的F1值最高,达到0805。由抽取出的数据线索与论文关键词、作者、期刊等信息融合构建的知识图谱能够实现基于主题词查找数据线索、基于数据线索查找其他信息等应用。

  • 蔡乐, 罗卓然, 陆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学术论文中的科研贡献是论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类型之一。[方法/过程]文章将学术论文贡献内容从理论层面分为三个主要维度,即贡献功能、贡献重要性、问题—方法贡献。以此为指导,设计了一套包含五大贡献类别的标注框架,其中包括揭示贡献类型抽象性质的贡献分类标注体系及描述贡献内容的多层术语词汇功能标注体系。在此基础上,以SCIBERT为基础模型,引入了学术论文的章节功能和结构化的术语信息,提出了语义角色标注增强下的科研贡献识别模型CNSC,并将其与过往的文本分类方法进行对比。[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CNSC模型充分利用了论文的术语结构和贡献句的章节信息,对贡献类型的识别要优于其他模型。

  • 陈玲, 段尧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梳理政府开放数据的跨层级耦合聚类特征,有助于促进政府开放数据的协同,实现数据要素价值赋能和提升,促进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方法/过程]划分政府开放数据系统的子系统和要素,厘清系统耦合机理,构建政府开放数据系统的耦合模型;建立耦合模型的指标体系,借鉴物理学科的测算方法,设定政府开放数据系统的耦合函数方程;基于119个政府开放数据网站,进行耦合度测度及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政府开放数据系统的跨层级聚类结构。[结果/结论]政府开放数据系统跨层级结构包括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各层级平台的耦合聚类数分别为3、3、4、2类,其中山东等平台具有跨层级的耦合性和协同性,对于构建一体化政务平台具有参考价值。

  • 张卫, 崔露方, 孔玲, 王昊, 陈艳, 张光绪, Song Min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近年来,人们在工作、求学、社交、生活过程中的压力正在持续损害着其身心健康,仅关注心理或身体单方面因素往往容易忽略患者精神与生理障碍间的关联,从而影响医学信息决策的准确性。[过程/方法]提出从精神障碍(心理)与生理障碍(身体)双重视角构建领域知识库的设想和实现方法。首先,从在线医疗问诊网站爬取“心身科”和“精神科”病人的医疗问诊记录,通过文本特征提取归纳领域核心概念搭建精神与生理障碍知识本体。接着,基于该知识本体获取每个概念的领域相关词库,并利用该词库筛选出包含精神与生理障碍两方面信息的问诊记录作为研究语料,采取术语匹配的方式获得每位患者精神与生理障碍的术语知识。随后,参考精神与生理医学标准,在领域专家的指导下制定精神和生理障碍程度等级的分类标准体系与数据标注流程及方法,最终完成标注工作。[结果/结论]将术语知识与程度标签融合并采取Cypher语法进行图数据库存储,构建了包含12673个节点和82195条关系的精神与生理障碍领域知识库,并通过图谱知识关联可知:“抑郁症”患者共病的生理疾病主要包括“失眠”“耳鸣”“腹泻”“高血压”“便秘”等;“胃炎”患者共病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性障碍”“躯体化障碍”等;对于同时患有“抑郁症”与“胃炎”的患者,其精神障碍的程度等级相比生理障碍往往较深。所构建的精神与生理障碍语料库将支撑后续医学信息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知识库将为心身医学、精神与生理共病分析等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 王蕊, 谢倩, 段尧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信息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信息安全政策,为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对完善国家安全政策体系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方法/过程]融合特征词与PMC指数模型,利用文本挖掘抽取特征词,凝练PMC指数模型的一、二级指标,构建PMC指数模型,结合PMC指数计算结果和PMC曲面图对中美两国同类型的信息安全政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中美两国信息安全政策设计合理,两国均注重政策功能性、数字化、互联网以及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制定,但政策类型丰富程度有待加强,政策内部一致性有待完善。我国在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优于美国,美国在政策对象的覆盖方面相对完善。据此,提出我国的信息安全政策整体优化路径X6→X3→X1:完善顶层设计,丰富政策类型;扩大政策对象面向范围,加强主体互动;统一立法标准,增强立法科学性。
  • 2023, 46(6): 203-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