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储节旺, 唐亮亮, 李佳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技术飞速发展,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繁荣数字经济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算法应用普及化已成为不争事实,但算法技术背后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忽视,亟待研究解决。[方法/过程]在对算法安全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算法安全模型,阐述其逻辑合理性。[结果/结论]通过分析算法安全模型内部要素的影响机制,重点归纳网络信息服务中不同主体所面临的算法安全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 赵杨, 张雪, 范圣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enerated ContentAIGC)的快速发展给智慧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AIGC驱动的智慧图书馆体系框架、转型路径和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推进AIGC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深入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方法/过程]立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环境下传统智慧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从基础设施层、算法支撑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功能层和服务应用层5个部分构建融合AIGC技术的智慧图书馆体系框架,进而从转型目标制定、服务体系重构、技术设备升级、内容矩阵建设和应用生态拓展等方面提出转型实现路径;针对AIGC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智慧图书馆迭代创新中面临的主要挑战。[结果/结论]通过深入分析AIGC驱动的智慧图书馆转型框架、路径与挑战,为数智化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 段荟, 张海, 王东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深入探究科研人员对ChatGPT的态度及认知情况,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热情,及时预判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为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必要的借鉴。[方法/过程]文章以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围绕科研人员对ChatGPT的态度与认知展开访谈,运用解释现象学的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科研人员对ChatGPT技术理念和价值有着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认可度。在认知维度,对ChatGPT的认知主要包括技术认知、社会认知、学科认知以及学术认知4个方面。以科研人员对ChatGPT的态度及认知为基础,提出加强数据管理建设、提高人工智能素养及优化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等应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技术负面效应的策略与建议。
  • 周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网络信息内容治理包括对不良或违规内容的处理和正面信息的生产分发,其目标是建构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环境。[方法/过程]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对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主体的现存架构及其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在政府外部规制和平台自我规制之外,第三方专业机构主体参与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总结出第三方主体参与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主要策略。[结果/结论]第三方主体参与网络信息内容治理是对网络信息内容规制过程和状况进行审核评估的一种制度安排。明确第三方主体审核评估功能定位、确立对第三方主体的资质认可与信任、建立第三方主体内容审核评估规范和明确第三方主体的义务与责任等是基本策略。
  • 高洁, 肖海清, 易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探索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资源分层服务模式,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信息资源服务实践及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分层思想和产业企业产品结构范式,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主客体,从产业共性、企业个性和产品特色3个层面构建信息资源分层服务具体模式,并采用案例研究法加以验证。[结果/结论]文章所选案例与信息资源分层服务模式具有适切性,但案例存在平台服务体系细分不足、数据更新不及时、服务方法较单一等问题,据此提出平台层面系统规划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层级化设计、内容层面分类锚定信息和数据资源的融合化建设、方法层面积极推进大智移云现代技术的适配性运用的建议。
  • 邹纯龙, 马海群, 王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数字化转型中,传统产权交易机制及信用关系在数据要素市场化过程中失效,如何构建合理的数据信用体系应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方法/过程]文章在总结梳理全国统一大市场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设困境,从信用视角出发,提出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据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特色。[结果/结论]从理论基础、层次结构和技术支撑3个方面,构建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据信用体系。该体系是在数字经济及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对数据要素市场监管机制和社会信用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 谷文浩, 张立彬, 周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数字资源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的主导,厘清数字资源许可协议的技术限制边界对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与权益管理至关重要。[方法/过程]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法,选取7件有代表性的许可协议,文章从访问限制、数据保存、数据传输、文本与数据挖掘、禁止行为5个方面进行探讨许可协议的限制边界与例外。[结果/结论]图书馆应从5个方面对许可协议的限制边界提出优化:授权用户与访问方式应注重多元支持,数据保存应注重使用目的,数据分发与馆际互借应注重可用可靠,文本与数据挖掘应构建合规性例外,禁止行为应排除授权机构网络安全信息漏洞检测。
  • 刘小慧, 朱曼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揭示不同年龄的参考文献对促进知识创新的作用规律。[方法/过程]以物理学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为例,计算每篇论文在D算法、Rela_DZ算法和DZ算法3种算法下的颠覆性指数,综合运用统计描述和线性回归、分位数回归,从参考文献年龄的跨度和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科研论文颠覆性与参考文献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参考文献年龄跨度和多样性都对科研论文的3种颠覆性指数有负向影响,但是所有回归分析的结果中3个模型的拟合R2都偏低,但结论一致,即参考文献年龄对科研论文颠覆性指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操纵参考文献年龄的非科学引用并不会影响颠覆性指数的评价结果。
  • 倪珍妮, 王淳洋, 司湘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揭示在线健康社区中知识共享网络与虚假信息传播网络的共性与特性,为社区促进知识共享、治理虚假信息传播提供建议。[方法/过程]针对循证治疗知识和虚假信息分别构建知识共享网络和虚假信息传播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揭示两者在整体网络结构层面的异同,探究知识与虚假信息的传播概况及流动效率;根据用户的信息交流特征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从用户主题偏好和用户社区粘度两方面对网络中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探究用户的信息偏好与行为特征差异。[结果/结论]整体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共享网络和虚假信息传播网络都具备无标度特性和小世界效应,且具有相似的图等级结构和图效率,然而虚假信息传播网络中用户间联系更为紧密、关联程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用户行为分析结果显示,社区成员更关注知识共享网络中支持循证医疗的经验信息和虚假信息传播网络中驳斥虚假信息的客观内容,而且知识共享网络中的用户群体在社区中的留存时间显著高于参与虚假信息讨论的用户群体。
  • 刘春年, 袁灿, 易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算法风险治理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主体感知视角识别算法风险结构及关联,能够为算法风险的防范治理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基于感知风险理论,结合902份深度访谈和微博评论混合数据,扎根构建社交平台用户感知算法风险结构模型,并对其关联性展开贝叶斯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结论]感知算法风险涵盖算法自身技术风险和算法外延社会风险两个维度8类风险,其中,算法操纵风险是感知算法风险的核心维度,算法共谋风险和算法黑箱风险、算法致瘾风险的关联关系最紧密;信息质量缺陷和行为操纵是关键节点,算法操纵风险以行为操纵为主;社交平台算法应用中存在“算法悖论”现象,即用户算法认知与算法态度间存在背离。该研究完善了现有算法风险理论框架。
  • 刘亚丽, 范逢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层级结构,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问题提供价值参考,为社交媒体运营商减少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提供干预策略。[方法/过程]基于MOA理论,从动机、机会和能力3个维度提取要素,结合改进的DEMATEL-ISM-MICMAC对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影响程度打分,确定关联路径,划分层级模型,并建立驱动力依赖性结果分析图。[结果/结论]在DEMATEL的计算结果中,其中心度较高和影响度较高的因素与ISM中的根源层因素以及MICMAC中所得出的独立群因素在影响性质上具有一致性,且进一步发现改进的DEMATEL-ISM-MICMAC对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识别和内部关联存在交互关系。
  • 任超, 杨孟辉, 赵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新冠疫情期间,大量科学论文为循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证据,对这些循证政策数据和科学证据数据进行计量和统计分析能够刻画出循证政策中科学证据的特征规律。[方法/过程]将研究对象扩展为新冠疫情相关的循证政策及其科学证据数据,探究247580条循证政策数据及380926条科学证据数据的分布及特征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新冠疫情期间的循证政策大量引用了疫情暴发之前发表的科学论文;随着时间的变化,被循证政策引用的科学论文越来越多,但这些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越来越小;同时循证政策中的科学论文的合作程度随时间增长而逐年递增;政策的关键词与论文的关键词整体结构和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同时两者也存在细微的差异,论文的关键词分布更加分散、粒度更细,政策关键词粒度较粗。
  • 李慧, 庞经纬, 孟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准确地对技术机会进行预测,能够帮助组织评估和发现具有前景的技术机会,支撑和优化技术研发战略决策与布局,从而提升组织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竞争优势。[方法/过程]提出一种基于VGAE框架的ss-VGAE技术预测方法。首先,运用生长曲线划分和确定目标领域的生命周期,运用能够兼顾主副IPC的方法在各阶段建立专利知识流网络,并分别提取网络中各个节点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征;其次,使用变分图自编码器(VGAE)学习节点的向量表示;最后,利用重构出的邻接矩阵进行技术机会链路预测。[结果/结论]使用石墨烯专利数据对本文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基于ss-VGAE的技术机会链路预测模型取得的AUCAP均优于其他模型,并在当前石墨烯知识流网络上的技术机会进行预测,验证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挖掘潜在的技术机会,支撑技术研发战略决策和组织技术竞争力的提升。
  • 陈静, 陈红丽, 平晓亚, 黎影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任务难度感知反映了用户健康信息甄别过程中的认知状态。预测用户预期难度到体验难度的感知变化,有助于健康信息平台服务方和管理方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提高用户甄别效率及体验。[方法/过程]通过受控实验收集用户健康信息甄别过程中查询、浏览和查看详情三类基本活动下的注视和扫视行为数据,并分别分析预期难度和体验难度下用户视觉行为差异,获取能表征用户感知难易的视觉行为指标,进而借助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两阶段预测模型实现从预期难度到体验难度感知变化的预测。[结果/结论]健康信息甄别中用户预期难度在查询和浏览活动下的注视行为具有显著差异,而用户体验难度在三类活动下的视觉行为均具有显著差异,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方案能够有效预测用户任务难度感知的变化,且对用户任务难度感知增加或持续易时的预测效果最优,准确率超过90%
  • 黄微, 刘毅洲, 卢国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下,厘清企业知识社区的结构体系特征,实现企业知识存量的实时监测,对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分析企业知识社区知识存量的热力学特征,基于热力学视角分析知识存量的构成要素,并构建企业知识社区知识存量的实时测度模型,以为时间切片,实现企业知识社区知识存量的实时监测。[结果/结论]提出一种以企业知识社区为主体的知识存量测度模型,实现密闭环境下的知识存量测度,防止知识鸿沟的形成,为后续企业知识孪生研究和知识风险评估提供研究基础。
  • 李勃慧, 曾建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商品管制清单》作为美国出口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高情报价值。基于《商品管制清单》的知识库构建是发掘其情报价值的有效措施。[方法/过程]基于管制清单非结构化文本文件的文本特点与内容,确定管制清单的语义知识描述框架。在完备性与可扩展性统一的管制清单知识描述基础上,提出语义结构化管制清单知识库建设方法。[结果/结论]提出了针对管制清单政策文本进行知识描述、识别、抽取、组织、关系揭示方法,丰富了知识库构建理论方法体系,并提出基于管制清单知识库的情报服务模式。
  • 熊励, 王锟, 陈楠, 薛茹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大数据环境下的突发事件风险信息预警备受关注,当信息因不确定性因素发生动态变化时,实时有效地预测预警风险信息变化支持决策至关重要。[方法/过程]从数据科学和信息不确定性视角,构建一个基于数据流学习的突发事件风险信息预警框架,即构建基于滑动窗口和残差拟合的混合自适应在线学习过程对风险信息进行动态预测,并嵌入实时特征选择过程提升结果稳定性,再根据预测结果标记预警信号来支持响应决策,最后结合实际提出预警体系。[结果/结论]对多场景的数据流进行测试验证,表明该框架能实时、有效地对事件风险信息进行预测预警,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局限]还需更多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应用场景进行方法优化。
  • 赵洁, 贾君枝, 司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细粒度识别用户健康信息需求并形成概念体系有助于相关资源的深度组织和知识服务的优化。[方法/过程]以中文社会化问答平台百度知道中糖尿病相关用户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标注提取用户健康信息需求焦点与需求主题特征词,与UMLS概念映射得到需求焦点与需求主题概念类型,基于需求焦点概念类型构建用户健康信息需求概念体系,并融入需求焦点与需求主题的对应关系。[结果/结论]糖尿病领域的用户健康信息需求概念体系包含四级概念,顶层概念为实体类与事件类,二级、三级、四级概念分别有41027个,表明用户对糖尿病领域健康信息的需求内容较为丰富。通过概念分布情况发现,虽涉及概念较多,但需求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健康管理活动、功能概念、注意事项、征兆或症状这4组子概念。需求焦点与需求主题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 杨瑞仙, 李兴芳, 王栋, 臧国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隐私关系到个人信息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隐私计算也随之而生,并在隐私保护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视角,对国内外隐私计算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结论]目前隐私计算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定义不同,文章对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未来还可以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法多元化”“多种技术融合”“建设技术法规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 崔蕴学, 王贤文, 王勇臻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全面回顾现有学术引用行为研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以归因理论作为切入视角,围绕学术引用行为内在的动机和功能、外在的影响因素以及所呈现出的模式特征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评析。[结果/结论]科学界尚未就学术引用行为的内涵和动因达成一致共识,且在研究思路上偏重对引用结果的计量而忽视对引用行为过程的分析。未来仍需进一步挖掘学术引用行为发生的原因并探明其作用机制。
  • 胡海波, 耿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揭示数据跨境流动研究主题与动态,分析现有研究的特点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探讨未来的研究思路与发展趋势。[方法/过程]采用系统性综述方法,以国内外数据跨境流动治理研究文献为对象,从研究缘起、法律规制、治理模式、监管制度、数据主权等对数据跨境流动治理理论基础、应用实践等主题进行提取,对其研究脉络与方法进行分析整合。[结果/结论]数据跨境流动治理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理论体系研究不足;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和新加坡等国家和组织构建了特征不同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制度;在理论层面,数据主权与国家安全、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数据跨境流动治理规则等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在实践层面,政策与法律、规则与监管、风险与安全等议题是研究者急需关注的现实问题。
  • 陈美华, 张明亮, 王延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事件对国家安全乃至民族利益的影响全面显现,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面临严峻挑战。[方法/过程]文章通过网络调研及内容分析法解读了美国相关政策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定义、分级,重大网络事件应急响应的战略框架及工作流程等内容;总结了响应过程中情报保障的突出特色,以及对我国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响应的情报工作研究启示及建议。[结果/结论]情报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落实情报通过信息保障、安全预警、决策咨询等方面赋能国家安全治理的初心;注重把握情报业务流程中各环节的迭代性、各方力量资源的协同联动效果以及各业务要素的生态化管理;深入应急情报研究的理论探索及方法体系构建研究。
  • 梅傲, 李坤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各国都在加紧通过立法规制数据安全问题。从20世纪末期,日本就已开启数据安全保障规则体系建构进程,且其数据安全治理架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趋于完善,对我国的数据安全治理具有参考价值。[方法/过程]从顶层设计、监管机制、国际合作3个方面出发,梳理日本数据安全治理制度,分析日本数据安全治理制度的特色,并阐释日本数据安全治理制度现状。[结果/结论]借鉴日本经验,提出我国数据安全治理要采用非赋权的数据保护模式、完善匿名化处理机制、建立官民合作监管机制、加强国际话语权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