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4年, 第4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05
      

  • 全选
    |
  • 柯平, 杜艳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名称的确定,学科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回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关键节点,为一级学科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方法/过程]结合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在学科专业目录中位置或名称变化以及相关史料,认为1990年学科评议组的成立、1997年学科目录的确定、2011年一级学科的更名可视为本学科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对于学科的壮大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结果/结论]百年历史告诉我们,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的行稳致远,必须要做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发展道路;必须承担历史使命与满足社会需求;吸取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在守正创新的发展共识基础上不断进步。
  • 苏君华, 宋雯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厘清国外集群式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的整体态势、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为信息安全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国外学者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梳理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分类。[结果/结论]研究总结了集群式信息攻击的概念,并将其具体表现特征概括为信息成簇存在、信息真假混淆和信息主题积聚三种主要形式;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应用于集群式信息攻击后的新的表现形式,如集群式深度伪造、集群式自然语言伪造以及集群式情感煽动,这些新形式的网络信息攻击手段更具针对性和破坏性,对现有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归纳了AIGC技术应用于集群式攻击的检测与防护策略,分析了当前集群式信息安全问题的治理痛点,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王帅, 周林兴, 苏君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技术催化使信息突显规模大、同质化门槛低和生成式工具应用频繁的生产特点,在非限定空间集聚作用推动下有望充当武器化工具,从情报感知出发探讨防患未然手段策略尤为必要。[方法/过程]从信息流量条件、同质化属性、生成式工具根源与集聚演化4个角度对大规模同质化生成式信息集聚现象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针对性的情报感知流程,将其融合为两步方法设计以实现研究目标。围绕实证结果及其背后原因从现象特点出发探讨情报感知能力持续建设方略。[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方法性能良好,能够实现信息集聚规模、集聚同质化程度、集聚特征与集聚威胁动力学预警方面的情报内容表征,为健全安全感知神经末梢提供支撑。[局限]情报感知结果仅聚焦威胁发现,缺乏对现象成因的重点关注,未来可从理论角度展开深入论证以更全面地反映表象之下的底层机理。
  • 周林兴, 王帅, 苏君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AIGC背景产物之一的集群式深度伪造信息由于主观恶性及难发现、难识别与难控制特点而易引发剧烈现实危害,其攻击情报感知尤为重要。[方法/过程]以GJK算法为基座设计深度伪造信息识别方案、以曼哈顿距离为依据建立集群式特征分析模型、以画像技术为框架提供情报结构化体系,实现攻击意图判定下的感知方法设计。为检验方法有效性,将其纳入以兵棋推演为支撑、以CMO软件为工具的仿真过程,在环境配置、交互式想定单元给定与应用匹配基础上予以执行。[结果/结论]仿真结果表明,方法设计能够有效实现深度伪造信息识别、集群式特征分析与情报画像提取功能。为使研究发挥更大效益,结合仿真结果探讨情报感知能力建设策略。[创新/局限]创新在于提供一套完整的集群式深度伪造信息攻击情报感知方法;不足在于,内容侧重于方法研究,未对理论问题进行过多论述。
  • 章成志, 储新龙, 田亮, 储荷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对学科研究方法的自省式分析对于理解学科发展和建立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使用差异,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在应对不同研究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促进学术交流和跨国合作,并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方法/过程]以图书情报领域5种高影响力中英文期刊中19902021年共30余年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跨语言文本分类方法对这些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自动分类。然后从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与演化差异以及适用主题多样性差异两个角度,进行中外比较研究。[结果/结论]国外学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定性方法,而对定量方法的使用正在减少。同时,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方法的适用主题多样性都在增加。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提高国内学者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 祝振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智能时代情报分析更强调定量研究,强调用“数据”说话。探究情报分析中常用的数据类型与情报任务的适用关系,实现对多种数据的组织与分类。[方法/过程]从数据的具体类型、分析单元入手梳理不同数据解决情报分析中具体任务的场景。[结果/结论]对7大类(26个二级类)数据类型与6大类情报任务(12个二级类,30个三级类)的适用匹配情况进行详解,发现不同类别数据的特性,揭示当前情报分析中多源数据的应用趋势。
  • 李佳轩, 储节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为了洞悉数智赋能下知识价值链的新变化,明确数智化知识价值链的理论模型与本质特征,以此增强组织的知识增值能力与竞争能力。[方法/过程]首先,根据国内外对知识价值链、数智赋能、知识链、价值链的研究经验总结出数智化知识价值链的内涵,并提出数智化知识价值链的理论模型与核心特征。其次,对数智化知识价值链的运行机制、内在与外在动因进行汇总,分析知识价值链进行数智化转型的必要性。[结果/结论]数智赋能下,知识价值链具备了新的特征与运作机制,而进行知识价值链的数智化转型已经成为组织提高竞争实力的关键。

  • 高俊峰, 梁冰, 屈宝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构建复用科学数据的增值回溯管理模型,以期对复用科学数据的各类增值成果进行回流、组织、评测、累积和使用。[方法/过程]立足于强化理论视角,界定复用科学数据增值回溯的强化主体、强化对象、强化行为、强化物和科学数据等管理要素,通过梳理各要素的功能、关系,阐释强化理论视角下复用数据增值回溯机理,构建起四层级结构的复用数据增值回溯管理模型,对模型的制度层、规则层、业务层和分析应用层进行逐层阐释。[结果/结论]基于强化理论所获得的复用科学数据增值回溯机理以及管理模型,能对科学数据共享后续管理流程加以补充和完善,从而实现科学数据内隐价值的深入发现和持续释放。

  • 林子婕, 唐星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目前,融合Altmetrics指标和引文指标越来越成为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趋势所在,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易忽略学术潜在影响力维度且尚未足够重视学者学术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因此难以满足复杂信息环境下对学者进行全面、准确评价需求。[方法/过程]传播学中的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理论和高潜力人才评价中的A-FAST模型理论启发了对于互动视角下学者学术影响力多维评价模型的研究。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文章在专业影响力、传播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维度的基础上补充了潜在影响力维度,构建了互动视角下学者学术影响力多维评价模型,并梳理了4个维度的具体指标体系,明确其适用场景。[结果/结论]根据构建的学者学术影响力多维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石墨烯领域中国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应用,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局限]存在评价数据类型单一和模型验证情景简化等方面的不足,以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
  • 闫晓慧, 张逸勤, 杨文霞, 巩洪村, 邓三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大力推行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地遴选学术代表作是摆在所有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尤其是一般学者的代表作遴选更加值得关注。[方法/过程]在阐述了模型构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文章从期刊影响因子、即时被引频次和内容相似度三个方面构建了适合一般学者代表作遴选的FIS模型。利用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获得者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代表作遴选实证研究,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构建的FIS模型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实际意义,能够更科学地遴选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学术繁荣和进步。

  • 席崇俊, 吕璐成, 赵亚娟, 孙文君, 王翼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专利影响力测度对评估专利技术价值及促进核心专利的培育与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专利的全代引证网络,融合施引专利质量,构建专利累积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利用案例分析法检验该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该评价模型,利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总被引视角和被他引视角下专利累积影响力的差异。[结果/结论]构建的评价模型同时考虑了施引专利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对以往测度中具有相同影响力的专利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对零被引专利也可以其自身质量赋予潜在的影响力;相较于总被引视角,从被他引视角下测度的专利累积影响力更符合真实情况。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专利累积影响力的评价。

  • 袁永仪, 袁勤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为促进数字时代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及区域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尝试从数字资本视角研究我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进一步优化各省份数字资本投入及科技创新环境。[方法/过程]梳理和提炼数字资本的广义概念内涵,构建数字资本投入下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及多源权威数据对我国省域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实证测评分析,借助SFA回归模型探析数字资本利用率的外部影响因素,根据调整环境因素、管理无效率和随机干扰影响前后省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情况,分析我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结果/结论]总体上我国数字资本投入下的科技创新效率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原因主要在于规模效率不足;未达到最优综合技术效率的省份存在生产结构与规模不当和数字资本利用率不足问题;大部分省份为数字资本投入下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议未达到最优综合技术效率的省份以优化数字资本投入为基点,通过发挥区位优势差异化发展,推进我国省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 冉从敬, 田文芳, 贾志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专利技术主题演化分析可以深刻揭示主题领域的技术发展脉络,如何对其进行准确挖掘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方法/过程]沿着“技术演化理论构架”→“技术生命周期划分”→“技术主题提取”→“技术主题演化分析”这一研究主线,以自建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首先,基于Logistics模型进行技术生命周期划分;然后,分别利用LDA主题模型和PCA+K-means模型进行技术主题提取,并从技术主题强度和技术主题内容两个维度进行技术主题演化分析;最后,以视频图形处理技术领域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构建的智能模型可以挖掘出主题领域的热门和新兴主题,该分析方法对于认识和追溯技术主题演化规律进而厘清关键技术的发展脉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易明, 刘继月, 傅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共生视角出发,探究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演化过程和机理,为知识共创理论研究深化和在线健康服务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剖析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共生演化内涵,构建基于Logistic的方程模型,对不同交互模式、增长率、饱和量以及离题信息行为者入侵下的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效果进行仿真实验,并引入真实在线健康社区数据作为数据来源进行实例分析。[结果/结论]基于仿真实验分析,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具有7种交互模式,增长率和饱和量具有不同影响路径,离题信息行为入侵对知识共创具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实际数据证明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具有共生效应并揭示真实交互演化过程。[局限]研究仅从整体宏观角度揭示知识共创演化过程,后续按照在线健康社区不同区域知识内容进行细分对比,揭示其演化机理。
  • 朱相丽, 张敬, 李伟伟, 刘小平, 耿国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基于文献研究,揭示人工智能领域具有研究和发展潜力的新兴研究主题,为捕捉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构建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会议文献数据集,运用BERTopic主题模型实现主题发现,利用新颖性、增长性、主题强度,计算各研究主题的综合新兴潜力,遴选和评价领域新兴主题。[结果/结论]人工智能领域整体发展活力强,综合计算认为“目标检测”“联邦持续学习”和“梯度提升”是该领域当前最具潜力的新兴主题,“AI隐私保护”“3D点云”“音频与视觉交叉”是未来比较有潜力的新兴主题。文章提出的研究框架能够发现更具时效性、准确性和可解释性的研究结果,具备实际可行性。[局限]未对不同神经网络语言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和综合分析,未来可综合利用不同模型,揭示更具系统性、针对性、方向性的研究结论。
  • 叶佳鑫, 熊回香, 陈勇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对跨学科知识流动现象进行探析,测度不同流动阶段的知识特征并对知识进行分类。[方法/过程]将跨学科知识流动划分为知识流入、概念创新与知识反流阶段,通过学科交叉分析、知识突现分析、跨学科引用分析以及概念同配性分析测度知识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并基于特征差异将知识划分为借鉴型、同化型、创新型、差异型4种类型。[结果/结论]从知识流动视角认知跨学科知识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并将其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跨学科知识在不同学科内的概念差异并预测其发展方向。
  • 梁琪奇, 郭凤娇, 王婧菲, 藏月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学术论文创新类型研究是剖析学术论文创新性的前提,是内容文本层面进行学术论文创新性识别与测度的基础。[方法/过程]在对学术论文的概念和属性阐释的基础上,基于文献调研法,进行总结归纳,从创新程度、研究内容、文献结构、重要表征形式4个角度对单篇学术论文创新类型进行划分,并从三维时间视角对单篇学术论文创新类型的作用过程进行系统探讨。[结果/结论]经过分类,最终得到3种创新程度(颠覆性、独创性、渐进性)8种研究内容(理论、观点、主题、问题或对象、方法、数据、结论或事实、应用)4种文献结构(基础描述、技术方法、结果结论、未来展望)以及2种重要表征形式(单要素、组合要素)的创新类型划分结果,进而提出创新类型研究对学术论文创新性评价的启示与应用价值。

  • 韩普, 陈文祺, 顾亮, 叶东宇, 景慎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医学实体识别是医疗健康知识挖掘和知识组织的关键环节。深入挖掘多模态数据间语义关联可以提升医学实体识别效果,进而为领域知识补全和知识推理提供支撑。[方法/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双线性注意力融合机制的多模态中文医学实体识别模型BAF-MNER。首先通过视觉和文本编码器进行多模态医学数据的语义特征学习;接着利用双线性注意力网络实现图像和文本跨模态语义交互,并引入门控机制过滤视觉噪声;然后融合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视觉特征和文本特征进而构建多模态特征表示,同时增加批量归一化层优化深度神经网络;最后将多模态特征向量输入CRF层解码获取预测标签。[结果/结论]本模型能够有效提升中文医学实体识别效果,在多模态医学数据集上的F1值较单模态基线模型提升4.07%,较多模态基线模型提升1.65%;在多模态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 张凯, 吕璐成, 韩涛, 赵亚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基于“论文—专利”关联视角,文章通过新兴技术抽取与量化研究的方式识别“从论文到专利的创新链条上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引领作用”的新兴术语。[方法/过程]创新性地结合了Termolator算法和GPT提示学习的新术语提取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探索了GPT提示学习在术语抽取中的应用效果,并且显著提高了术语抽取的准确性和召回率。进一步,利用Minibatch Kmeans++算法对术语识别结果进行聚类,形成技术主题,并通过多维指标量化分析方法对这些新兴技术主题进行识别和分类。[结果/结论]将新兴技术术语划分为热点型、前沿型、应用型和潜在型新兴术语,实现对技术术语主题的有效识别和分类。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揭示大模型研究领域中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引领作用的新兴技术,为新兴技术术语识别提供新途径。[局限]技术术语向量化表征和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指标阈值确定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 陈隽柏, 吴国平, 张童, 谢明伟, 王若佳, 杜松星, 郭凤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分析在线医疗场景中AIGC语言内容,为医生利用AIGC回复患者问题和患者自助问诊提供决策支持,为在线医疗平台有效利用AIGC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意见。[方法/过程]收集在线医疗平台内1264条医患对话数据,将患者咨询问题输入ChatGPT中生成回复文本,分析医生真实回复和AIGC生成回复在语篇、词汇、语义、情感的异同;采用TF-IDF模型进行文本相似性分析,采用Doc2Vec模型进行语义相似性分析,采用xmnlp工具包进行情感分析,采用BERTopic模型进行主题差异分析。[结果/结论]AIGC与医生真实回复内容语篇整体文本相似度与语义相似度均值分别为0.090.81,情感态度得分中位数分别为0.48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GC与医生真实回复内容主题间存在空间、层次及相似度差异,主题内存在内容和表征效力差异。结果表明,AIGC具备一定语言理解和情景推理能力,能为在线医疗情境下的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决策支持,但在语言表达上的准确性、连贯性、可读性等方面仍需改进。
  • 朱梓皓, 谢晓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制定情报政策以规范情报外包行为。研究美国政府情报外包政策变迁的脉络与动因,有助于深入地理解美国情报运行体制机制,为我国情报领域的公私合作提供经验参考。[方法/过程]广泛采集美国政府情报外包政策文本,对其内容进行历时性分析,并运用多源流分析模型剖析政策变迁动因。[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美国政府情报外包政策经历了“规则制定—外包扩张—政策统筹—制度反思”的变迁过程,其变迁是“对过高成本及低下效率的担忧(问题源流)、对市场机制和企业优势的吸收(政策源流)、对政治风险和政策惯性的考量(政治源流)”三大动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吴兆桐
    2024, 47(9): 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