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5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8
      

  • 全选
    |
  • 姚伟, 张佶, 周鹏, 石梦茹, 王少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知识与无知的轮回转化,构建无知动员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机制,促进知识社会的认知发展。解析无知动员的概念与内涵,构建三维度理论模型,探究运行机制及其在创新中的应用。无知动员是利用知识边界实现目标的动态调度过程,与知识动员对立统一,推动知识与无知螺旋上升,为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 蒲云强, 唐川, 徐婧, 陈文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科技发展迅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科技动态的信息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亟须提高科技情报的识别准确性和处理效率。[方法/过程]基于情报感知理论,结合大语言模型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一种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科技动态情报感知的方法,并构建相应的情报感知框架。在这个框架下,设计并实施一个集监测、识别和可视化三个子系统的系统,并通过实例论证和系统优势评估,验证这个框架的有效性。[结果/结论]这个系统能有效提高科技动态的情报感知效率,尤其是在处理海量数据与增强情报判断能力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局限]大语言模型推理过程缺乏透明度且容易产生幻觉,难以满足用户对信息准确度的高要求。
  • 范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情报概念研究是情报学基础理论问题之一。情报与智能都对应“Intelligence”一词,如何在中国特色情报概念认识的已有事实与理论基础上,深入讨论情报与智能的关系,这是智能时代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方法/过程]文章立足情报的“人本”与“技辅”两大基本属性,首先回顾了情报的“Intelligence”与“Information”之争,辩证分析了信息泛化下的大情报观;其次,围绕情报与智能的共通基础,提出了“情报×智能”模式;最后,在情报工作中分析了情报的智能力。[结果/结论]智能时代的情报与智能紧密相关,但不可混淆和替换。数智应用场景中的“情报×智能”模式是双向赋能的乘法倍增效应体现。两者作用力的本质是情报的智能力提升。
  • 魏晨, 吴晨生, 王冰琪, 凡庆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对情报定义认知的差异是导致部分情报人对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不清晰以及情报工作的目标、定位和重点不明确的重要原因。这种差异的逐步扩大,致使情报界逐渐忽视了本应进行的核心工作重点,甚至失去了情报学安身立命的根本。[方法/过程]文章从“情报是人脑做出的有价值的判断”这一定义出发,分别对定义内涵、核心任务的认知偏差及以判读为核心的情报工作重点进行了深入阐释与辨析。[结果/结论]情报既不是自然条件的反射,也不是未经思考的直接输出,而是经过人脑对特定问题研判后形成的有价值的成果。只有将情报聚焦于“判读”这一重点,把握好技术赋能的服务边界,才能产出足以影响用户的情报产品,更好地开展新时期的情报工作。
  • 段荟, 邓胜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面对不确定性社会情境,韧性研究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以韧性理论为基础,构建信息韧性理论框架模型。信息韧性理论框架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切实提升学科在不确定性情境的学术影响力。[方法/过程]通过对28名信息资源领域学者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编码的形式对访谈数据进行深度解构,围绕信息韧性概念的维度与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影响,构建了信息韧性理论框架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信息韧性主要体现在信息质量、信息环境以及信息系统三个方面,个体特征、信息韧性和技术韧性是影响信息韧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还发现信息韧性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内容、学科研究以及学科影响力产生重要影响。信息韧性理论模型的提出,为韧性理论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深度融合奠定理论基础。
  • 郭顺利, 张雪宁, 苏新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解析科研人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信息茧房成因要素及作用路径,探讨科研人员信息茧房形成机理,引导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科研。[方法/过程]首先,从相关文献及专家访谈中识别出科研人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信息茧房成因要素;然后,使用ISM模型方法对成因要素进行层级划分,结合相关研究提出假设并构建信息茧房成因要素模型;最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构建模型及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信息素养、信息过滤技术和信息推荐技术均对信息选择偏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息素养对信息同质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息过滤技术和信息推荐技术对信息同质化影响不显著。信息选择偏好、信息同质化和信息过载对信息茧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信息过载在信息选择偏好对信息茧房形成和信息同质化对信息茧房形成中起中介作用。
  • 傅予, 张卫, 张溪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国家信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然而,在个人信息保护实践中,移动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科学有效的个人信息保护策略亟待探索。[方法/过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最小必要原则为切入点,基于478款热门应用程序的功能服务类型和信息权限获取数据,提出服务—权限二元有向关联规则挖掘方法,量化界定个人信息收集最小必要的合理范围。进一步采用交叉分析和用户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分析个人信息过度收集的行为特征和主要动因,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结果/结论]对于不同功能服务类型的应用程序,信息收集行为特征共性与特性并存;个人信息过度收集行为的主要动因包括精准用户画像、注意力资源抢占、社交网络介入等。在个人信息保护实践中,可综合使用精细描述、动态预警、分而治之和预防监管策略,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效能。

  • 姜召昊, 魏绪秋, 张以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创新过程评价学术论文创新性,将科学、全面的发现创新性成果,从而促进创新性成果的传播与利用。[方法/过程]采用引文分析法,在知识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将创新过程分为吸收、转化、产出过程,选取创新过程中的新知识引用率、知识引用年龄跨度、知识引用多样性、知识转化率、学术创新扩散度、学术创新贡献度6个指标,构建基于创新过程的学术论文创新性评价模型,并以图书情报学领域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基于创新过程的学术论文创新性评价模型为遴选高创新性的学术论文提供了新途径。
  • 李蕾, 刘钊, 王栩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ChatGPT辅助信息检索的可用性进行探究,可以为ChatGPT及其他类似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的运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方法/过程]结合实验和访谈法,首先使用ChatGPT for Google检索辅助插件和搜索引擎搭建实验环境,设计检索任务,让10位被试真实地完成在ChatGPT辅助下的检索任务,接着利用访谈法收集被试在进行ChatGPT辅助检索时的体验和感受,并运用迭代主题编码的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从而得出关于ChatGPT辅助信息检索的可用性情况。[结果/结论]从用户体验、信息质量、辅助效果、人机交互、改进空间5个主题维度的分析表明,ChatGPT辅助检索模式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在提出的这种辅助模式中,ChatGPT能够起到一个直观的辅助作用,明显减少了搜索时间,整体体验令人满意,尤其是在创作型任务中辅助效果更为明显。其中由于ChatGPT在信息整合和呈现方面的优势,可为用户快速提供核心要点,但同时ChatGPT在回答特定专业领域或数据密集型问题时会存在不准确、不深入的问题,传统的搜索引擎可用来验证和完善ChatGPT的输出结果。研究证实了ChatGPT辅助信息检索模式在帮助用户高效且高质获取信息方面的潜力。
  • 孙晓宁, 刘思琦, 曹玉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搜索即学习”视角探究影响移动信息搜索用户学习行为投入的多元因素,为个性化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学习情境优化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基于混合方法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日记研究、统计分析与质性数据编码分析来探究学习场景和成就动机两个变量对移动情境下信息搜索用户学习行为投入的影响。[结果/结论]学习场景和成就动机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用户学习行为投入的参与学习、专注学习、坚持学习和交互学习维度,其中展现个人特征的成就动机因素对移动搜索用户的学习行为投入影响作用最为显著。此外,学习场景和成就动机对移动搜索用户的学习行为投入不具有交互效应。
  • 姚怡帆, 胡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有效应对数据安全风险与不断优化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对于以数据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方法/过程]引入生命体免疫理论,充分诠释其运用于数据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的合理性,创新性地提出数据安全免疫模型,系统分析数据安全免疫模型的作用机理,并以政务数据共享流转安全治理实践进行模型的应用分析。[结果/结论]数据安全免疫模型遵循“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内生安全—全栈安全”的价值内核,包含非特异性免疫行为与特异性免疫行为两个类别,通过初次免疫应答和二次免疫应答来保障数据安全免疫的安全抗性与安全韧性。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数据安全免疫模型可有效提升政务数据共享流转安全免疫力,形塑可知、可感、可视、可控、可持续的数据安全治理格局。
  • 常琳, 叶凤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情境中用户规避虚假信息的行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揭示用户虚假信息规避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变化,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增强防范虚假信息的能力。[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对30名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进行调研,基于CAPS理论及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4个核心范畴和18个主范畴。[结果/结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情境中,用户会经历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态演变过程。情境因素触发用户个性系统中的认知—情感单元,引发认知评估和情感反应,进而形成虚假信息规避行为;行为结果又会作为新的情境因素反馈给用户,影响其后续的认知评估和情感反应,形成循环动态过程,不断塑造和强化用户的虚假信息规避行为。
  • 巩雪, 蔡萌, 杨茗, 孟啸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新兴科学技术传播过程中,社交机器人已成为舆情引导不可忽视的行为主体。通过分析微博平台上“ChatGPT议题”相关发帖信息,了解社交机器人对网民负面情绪的传染机制,为新兴科学技术舆情治理提供建议参考。[方法/过程]首先使用XGBoost模型识别微博社交机器人,然后利用Text2emotion进行细粒度情绪分析,最后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考察不同负面情绪中社交机器人、意见领袖、公众间情绪传染的方向和强度随时间的演变。[结果/结论]社交机器人显著增加了新兴科学技术传播舆情的不确定性,对于公众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具有差异化的引导作用。在悲伤情绪中,二者存在双向情绪传染现象且强度无显著差异。在愤怒情绪中,二者存在双向情绪传染现象但强度随时间动态演变;在最优滞后期前,社交机器人情绪传染的强度较高,随着时间推移,社交机器人影响式微,公众处于主导地位。社交机器人具有双重身份,是情绪极化的操纵者抑或是民情放大器。在新兴科学技术传播的早期阶段,应预防社交机器人对公众和意见领袖愤怒情绪的引导,或将触发人类用户极化的情绪反应。
  • 刘嘉宇, 李贺, 谷莹, 袁翠敏, 祝琳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立足群体性视角并运用复杂网络领域前沿技术构建社交网络舆情背景下在线群体观点演化机理模型,为观察在线社交网络结构特征、理解网络舆情态势和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生态提供理论框架。[方法/过程]依照理论基础层、技术支撑层和内容分析层的逻辑架构,在界定在线群体观点演化内涵外延基础上,从认知科学视角探讨了在线群体观点演化过程存在的高阶交互特性,并基于情景意识理论将群体用户在网络交互环境中随着对舆情信息的理解和判断,从而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的观点演化周期划分为形成、突变和预测三个阶段。[结果/结论]最终构建的机理模型具有群体观点理论建构、群体交互数据向高阶网络映射及群体观点演化过程分析等功能,为社交网络舆情监测提供了路径指引。
  • 张晓娟, 杨诗涵, 郭佳润, 桂思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通过抽取有效分类特征,实现对学术搜索情境下困难搜索的自动识别。[方法/过程]人工标注万方数据库用户行为日志数据中的1125个搜索会话;从查询表达式、用户单类行为、用户多类行为间转换三个维度提出分类特征;对比分析所提出分类特征在GBDT、神经网络、LightGBM及XGboost 4种分类模型中的分类效果。[结果/结论]提出的特征集合能有效识别困难搜索,且优于已有研究中所提出的特征;提出的三类特征集合具有一定的独立分类效果,且相对其他两类分类集合,基于用户单类行为的特征在多数情况下取得了最好的实验性能。[局限]由于公开可用数据集的有限性,文章只在一个数据集上对所提出特征进行了验证;分类特征来源于日志数据,故无法覆盖用户生理、心理所反映的特征;人工标注效率低导致数据集有限。
  • 王宗水, 王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技术演化路径是追踪技术演化趋势的有效手段,在使用定量方法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中,时间周期的科学划分是必要的。[方法/过程]探究时间颗粒度差异对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结果影响的同时,构建混合时间颗粒度表达的技术演化分析框架。首先,从混合颗粒度时间表达的角度,分别采用粗—细颗粒度时间表达的数据集;其次,在识别方法上使用词嵌入方法作为主题模型来识别技术主题;再次,结合引用数据对技术主题进行特征测度,对同一时间窗口内的技术进行分类;最后,基于功效词挖掘、语义相似度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对技术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结论]采用所构建的框架发现细颗粒度时间表达更适合技术演化的短期变化识别和细节分析,粗颗粒度时间表达更适合技术演化长期趋势识别,技术演化路径识别应结合不同时间颗粒度的分析。
  • 刘佳豪, 宋凯, 李玉莹, 孙玉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数据引用的视角拓展知识领域的定义方式,为科技情报分析工作中知识领域的跨学科性和主题演变分析提供探索性框架。[方法/过程]在定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以自然科学数据集为例,运用跨学科性相关测量指标、DTM主题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对引用共同数据集的文献进行知识领域跨学科性和主题演变分析。[结果/结论]沿着学科—主题脉络分析的路径,提出了一个针对知识领域跨学科性和主题分析的探索性框架,发现由数据集引用定义的知识领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科间知识流动和跨学科合作,促进更细粒度研究群体和新型研究社区的发现以及研究社区中数据角色的识别,其相关指标能够为数据评价提供新视角。
  • 惠调艳, 王智, 何振华, 秦春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线上购物逐渐成为消费主流,在线情感评价成为消费者购买、厂商产品改进的重要决策依据。[方法/过程]深度挖掘商品显性和隐性属性特征,提出了融合词典TextCNNWord2Vec的在线评价细粒度情感分析模型。首先,利用Protégé软件和Pellet推理机推理等,构建了涵盖外观、硬件、软件、价格、质量、物流和服务7大主题维度的领域本体模型,并建立属性特征词典和情感词典;其次,针对三类在线评价,分别应用基于词典的显性属性情感分析模型、基于TextCNN的显性特征情感分类模型、基于Word2Vec的隐性特征情感分析模型,计算属性特征词的情感值;最后,通过词频加权法和熵权法,自下而上计算各层级主题属性的情感值,实现了多层次细粒度的情感挖掘。[结果/结论]综合基于词典、TextCNN和Word2Vec情感属性映射的三种模型的在线情感分析,显著提高了商品属性特征和情感分析的准确性,商品显性和隐性属性特征的总提取率高达9377%,商品特征情感分析的加权平均准确率为8678%。该组合模型为数字经济时代商品多属性特征的细粒度在线情感评价提供了创新研究方法。
  • 李子烨, 纪雪梅, 王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科学文献是循证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文献中的科学证据进行抽取和呈现,能够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的效率和科学研究的决策价值。[方法/过程]首先,基于循证理论分析文献循证视域下科学证据的要素构成,并对科学证据图谱的结构进行设计;其次,利用SciAIEngine、依存句法分析和语义角色标注等工具和方法分别对“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三个维度下的证据要素及其关系进行抽取,以构建证据图谱并实现证据查询;最后,以碳减排领域文献为例构建面向碳减排决策的科学证据图谱,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结论]所构建的证据图谱不仅能够揭示科学证据要素之间的关联,而且能够实现“领域主题”“研究地区”“研究变量”“变量关系”“对策建议”等证据要素的查询,还能够实现研究结果的溯源与互证,以此为循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张君冬, 刘江峰, 王震宇, 黄奇, 刘艳华, 李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当前大语言模型驱动的AI问答仍以用户主动式提问场景为主,面对复杂或模糊场景时,模型难以有效引导对话。[方法/过程]文章提出了用户响应式场景下大语言模型驱动的AI问答框架,包含继续预训练、有监督微调、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模型评估4个步骤,最后以医疗分诊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可行性。[结果/结论]构建的模型具备主动引导信息收集、个性化互动、用户体验优化三大优势;创新了大语言模型的场景化应用的形式,可为后续AI问答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 袁翠敏, 李贺, 解梦凡, 刘嘉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图书评论中的异构信息包含多种数据结构和复杂高阶关系,而现有聚类方法主要是针对单一数据结构和成对关系的数据分类,为了充分挖掘现实世界中实体间的高阶交互关系,提升异构信息和高维数据集的聚类效果及可靠性,提出了基于异构图书评论信息融合模型(UBTRR)的超图聚类方法。[方法/过程]以阅读分享社区中的图书评论数据集为基础,抽取图书和用户两类节点,梳理文本评论、评分评级和标签标注三种用户行为中的异构信息并抽取节点间的4类高阶交互关系作为超边,构建超图实现异构数据和高阶关系的融合表示,结合超图随机游走与谱聚类分别实现图书及用户节点的聚类分析,并在“豆瓣读书”数据集中进行模型实验。[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异构信息捕捉高阶关系后的超图聚类性能优于基线模型,具有良好的聚类效果和稳定性,为高维数据聚类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 《情报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2025, 48(2): 206-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情报学进展》第十五卷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闫慧教授团队对2022—2023年度情报学前沿进展进行了评述,本期摘录部分精要展示给读者。

    2022—2023年情报学前沿进展综述


    闫慧,贾诗威,吴兆桐,李阳,程宇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本文着眼于情报学研究涉及的三大要素(情报资源、情报技术、情报用户)、情报理论体系与情报业务场景,系统梳理全球情报学研究的最新前沿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全面的、最新的情报学前沿进展研究现状,为我国情报学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国情报学研究存在情报研究范式与信息管理范式,本文纳入国防安全情报、科技情报、图书情报、社科情报等情报学研究领域,重点梳理2022—2023年间国内外情报学研究进展全貌,以考察情报学前沿进展理论、模型与方法。

    情报理论研究前沿。情报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诸多情报理论,如信息检索、信息行为、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信息计量、信息处理与分析、数字保存与管护、信息传播、竞争情报等理论,这些领域理论共同构成情报学研究范式的核心知识,相关进展在情报资源、情报技术、情报用户、情报业务研究进展中具体体现,此处仅讨论非领域类的情报理论发展情况,包括情报思维、前沿情报概念等。

    情报资源研究前沿。①开源情报,国内外学者聚焦开源情报的理论扩展及实践探索展开深入研究。②信息失序,诸多学者就信息失序的特征、识别和治理展开深入研究。③数据要素,学界围绕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定价以及通过数据开放及共享为数据要素流动提供良好环境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情报技术研究前沿。①情报研究方法,情报学研究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使用,常见方法包括文献计量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民族志、话语分析等,在情报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成熟的应用。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被引介入情报学研究之中,并引发了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发展。②情报分析技术,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潮流中,前沿技术的崛起在情报学领域掀起了变革的热潮,各类前沿技术赋能情报分析,在情报响应、情报感知等任务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了情报分析技术的创新发展。

    情报用户研究前沿。①信息行为研究,时至今日,信息行为仍是情报研究的重点,信息技术变革和社会环境变迁激发了人类信息行为的新模式和新问题,本文从信息行为模型的四大核心要素(任务、情境、认知、情感)出发,对近两年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②信息社会问题研究,不同信息主体能否公平、平等地获取和利用信息成为社会正义在信息领域中的关切点,诸多学者围绕各类信息社会问题的理论拓展和治理实践开展深入研究。③情报赋能视角的用户研究。

    情报业务研究前沿。①技术识别研究,近年来,情报学界在技术识别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实践。②网络舆情研究,当前,我国情报学界主要利用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对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等展开研究。③科技评估,当前,情报学界围绕着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机构等展开了丰富的科技评估实践。④科技安全保障。

    纵观2022—2023年情报学研究总体进展,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情报学研究问题的时代特征。情报资源、情报技术、情报用户和情报业务4个核心方向均紧跟世界格局与中国重大形势变化,充分展现出情报学与时代保持紧密同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学科使命。第二,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立体特征。在资源、技术、用户与业务等核心方向的研究进展与演化助力之下迈向更加立体化的体系,形成更丰富的创新成果,竞争思维、信息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全源性思维等构成的情报思维对情报资源、情报技术、情报用户与情报业务等核心方向的指导价值更加突出。第三,情报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的包容特征。情报学既把服务国家战略、重大科学技术、军事科技、社会科学等的情报决策支撑工作情境与业务问题作为研究情境,总结情报业务经验,在技术识别、网络舆情、科技评估等领域发挥情报的“耳目、尖兵、参谋”作用,也将日常生活与工作任务作为信息问题的研究情境,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等最新技术进展融入情报学的多重研究情境中,催生了信息获取、情报理解、情报事实刻画等新兴情报研究技术,充分吸收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不同研究方法,在传统的实证研究、计量等方法基础上吸收循证研究、质性研究、田野调查等多样化方法,形成混合研究技术路线,进一步强化了情报学在技术与方法上“无所不包”的传统优势。

    未来的情报学研究将继续围绕情报理论、情报资源、情报技术、情报用户与情报业务5个核心方向开展,探究最新信息技术对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影响,回答迅速变迁的世界格局交给情报学界的问题,主动回应国家重大战略给情报工作者的决策支撑任务与社会服务命题。


  • 陈慧彤, 于伟
    2025, 48(2): 211-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1月13日,第71次情报科学读书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行。本次读书会以“浪潮将至,预见未来”为主题,由闫慧教授主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读友聚焦于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探讨如何将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应用到情报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也为技术态势预测、技术治理贡献了情报科学的智慧,充分展现了情报科学界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使命担当与创新活力。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位通读友分享了由DeepMind联合创始人、微软人工智能CEO穆斯塔法·苏莱曼和数字出版专家迈克尔·巴斯卡尔合著的《浪潮将至》一书,围绕书中“技术人”“下一场浪潮”“国家的失败”“穿越浪潮”四个部分展开解读。他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如何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技术,并总结了技术浪潮的四个特征:非对称性、超级进化性、通用性、自主性。他对书中提出的“遏制技术发展”的10个步骤表示认同,同时指出其实施存在挑战,尤其是在国际条约的宏观层面。最后,位通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一是技术的发展并非孤立,人工智能、生命技术等多项技术相互交织,才会形成强大的变革浪潮;二是技术发展正在重塑社会结构,尤其是职业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影响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方向;三是书中对技术革命的风险与机遇的辩证思考极具启发性,为政策制定、公众意识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陈慧彤读友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信息工程研究所的王骐昊读友共同分享了得到创始人罗振宇编著的《预测之书》,该书汇集了49位专家的预测,涵盖了哲学、教育、经济、医学等不同领域。陈慧彤从技术与人的关系出发,重点解读了哲学家刘擎对“人类20”存在方式的预测、社会学家严飞对人类在数字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预测,并结合“数字断连”的研究进行了评论。王骐昊则以AI领域的尺度定律(Scaling Law)为切入点,介绍了书中关于AI的预测,如AI技术推动富足时代的到来、工作时间的缩短、科学研究范式改变等。

    闫慧读友以《未来作战室》为题,分享了未来学家简·麦戈尼格尔的著作《游戏改变未来》。作者在2008年通过一场全球近万人参与的社会模拟游戏,成功预测了2019年末爆发的全球呼吸道传染病。闫慧指出,这种模拟游戏不仅是预测未来的工具,还是培养参与者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提升灵活性、适应性和韧性的有效方式。基于书中的11个未来场景和3个未来模拟游戏,闫慧带领读友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预测未来游戏。通过精心设计的44道题目,引导读友们思考未来10年可能发生的变化,尤其是2035年的读书会的可能形态,涵盖颠倒事实、发现信号、未来力量、技能包、习得性帮助、模拟未来等主题。读友们积极参与,纷纷写下自己的思考答案,共同构建了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图景。

    杜元清读友就《预测之书》中“物理世界”的表述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物质世界”这一术语更为贴切。她进一步引入了“赛博物质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的概念,这是一种将计算、通信和控制技术深度融合到物质系统中的新一代工程系统。杜元清强调,CPS的广泛应用将对未来科技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在CPS革命的潮流之下,情报分析应将前沿科技及时映射到用户的决策场景中,以确保情报产品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2035年的读书会”预测游戏,读友们被深深触动。梁俊兰读友感慨道,多年来,大家尤其是年长的成员始终怀揣将读书会持续办下去的愿望,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活动保持退休人员与情报科学的紧密联系。她认为,维持读书会需要机制和形式的创新,比如今天这种预测游戏的新颖活动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大家,让读书会更具生命力。此外,她特别提到选书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能够进一步凸显读书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王延飞读友指出读书会的交流活动令人愉悦,听与说都使人高兴,希望大家积极推荐读物,自觉从专业角度去进行关联解读。

    谭宗颖读友进一步补充道,本次读书会的书目对于科技发展态势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尤其是AI技术在辅助决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内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选题。她指出书中“智能体”的概念可以与情报科学相结合,通过将现实中的情报研究流程转化为面向不同业务场景的智能体,可以构建一个集成多种应用场景、汇聚多领域专家智慧的平台,从而提升情报分析的效率。

    唐超读友针对位通所提到的“AI服务权力转移案例匮乏”这一问题,分享了公安部门的AI应用实践案例,肯定了新技术融入常态化业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进而对遏制技术浪潮的原则提出了疑问。位通读友回应称应将技术浪潮视为技术发展整体趋势的组分,为了保证技术发展进程的健康有序,应该注意适时采取必要的遏制措施,以防陷入失控状态。

    真溱读友阐释了“遏制”的概念,该术语在核领域的英文对应词是“Containment”,意为将某物控制在特定范围内,防止其以有害的方式传播。真溱强调AI的发展需要类似的遏制措施,指出AI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其危害将远超现有手段。此外,AI具备自我进化和自我防护的能力,未来人类可能无法完全控制甚至关闭它。正是由于存在这些潜在风险,情报工作者在技术发展中应具备前瞻性思维,关注和警惕形形色色的“灰犀牛”和“黑天鹅”。

    以书为媒,“悦”读会友,读书会不仅是交流知识、激荡思想的盛宴,更是情报科学同仁精神传承之所在。本次读书会,读友们围绕AI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探讨,在技术浪潮奔涌的时代背景下,为情报科学的未来进路擘画蓝图,并期待着下次相聚,共赴情报科学的思想碰撞与事业发展之旅!